克羅采 (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出生於凡爾賽的法國小提琴家,具有德意志的血統。從小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天賦異秉的他在1778年拜名小提琴和作曲家安東尼奧‧史塔密茲(Anton Stamitz, 1750-1796至1809年間)的門下,並且在1780年演出史塔密茲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從此聲名大噪。在1780年代,享譽國際的提琴大師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75-1824)曾經在凡爾賽工作過一段時間,克羅采因而有機會一睹大師的風采,並且從維奧第的演奏獲得許多啟發。
1796年,克羅采在義大利、德國和荷蘭舉行巡迴演出,他的演奏風格充滿個人色彩,音色寬廣純淨,並且具有火熱的能量和氣魄。巴黎國家音樂院(Paris National Conservatory)在1795年創立的時候,克羅采即受聘為小提琴教授,直到1826年才因為手臂受傷和健康因素而離開。在1802年,他和皮耶‧羅德(Pierre Rode, 1774-1830)以及巴約(Pierre Baillot, 1777-1842)曾經一同為音樂院出版了《小提琴教學法》(Rode, Baillot and Kreutzer’s Method of Teaching the Violin)。羅德、巴約都曾受教於維奧第,克羅采也受到維奧第的影響,他們可以說是小提琴演奏巴黎學派的代表人物。
克羅采總共創作了十九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四十部歌劇,但是真正讓他名留青史的卻是他為小提琴所寫的四十二首練習曲,出版於1796年,當時是四十首,後來又加了兩首成為四十二首。一直到現在,這一本練習曲仍然被所有提琴家視為是奠定基本技巧極具價值的教材,也是每一個小提琴和中提琴學生必然要學習的教本。另一個使克羅采廣為人知的事件,則是貝多芬將他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7提獻給克羅采,有趣的是,克羅采從未演奏過這一首奏鳴曲。貝多芬原先將它提獻給首演這一首作品的非裔小提琴家喬治‧布里治陶爾(George Bridgetower),後來才又改提獻給克羅采。
Hint: 按Esc鍵或點擊此方框以外區域均可關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