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蒙納學派 (Cremona School)

里蒙納 (Cremona) 學派的產生對於後世製琴界有著很大的傳承與教育意義,以文藝復興當時的情況來看,商業活動大量增加,使小提琴買賣的交易量與銷售的市場相當大,也讓各製琴學派蓬勃發展,常見父子或整個家族傳承接續的情況。克里蒙納的樂器製造始於1520年代,傳說中,製琴家馬丁尼哥 (Giovanni Leonardo da Martinengo) 及學徒安德烈‧阿瑪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 從布雷西亞 (Brescia) 搬到克里蒙並開設工作室,開啟了克里蒙納的製琴王朝。十七世紀初的戰亂與瘟疫,曾重創了克里蒙納提琴製造的發展,而後尼可羅‧阿瑪蒂又將克里蒙納學派發揚光大,培育出製琴史上一位位重要的幕後推手,如盧傑利 (Francesco Ruggieri, c. 1620-1698) 、安德烈‧瓜奈里、盧傑利 (Giovanni Battista Ruggeri, 1653-1711) 等人。

當布雷西亞 (Brescia) 的製琴大師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1631) 逝世後,製琴中心的領導地位遂由克里蒙納所取代,直至十七世紀中葉,克里蒙納的琴價已遠高於布雷西亞 (Brescia) 的琴。在這些製琴師的經驗傳承之下,使克里蒙納製琴學派的生命綿延不絕,直到史特拉底瓦里的年代,終於將克里蒙納的製琴學派達到了技巧與聲譽的巔峰,雄霸於義大利與全世界。

令人惋惜的是,當史特拉底瓦里與耶穌‧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這兩位大師辭世不久後,克里蒙納的提琴事業約於1760年代開始衰落了。其原因可分為幾個方面:北義大利的政治與經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製琴家族學派後繼無人而使製琴傳統失傳;太多阿瑪蒂、盧傑利 (Ruggieri) 、史特拉底瓦里大師的作品在北義大利流動,而影響到消費者向當代作者訂購新琴的意願;另外也受到德國米騰瓦將提琴產銷導入企業化的因素,導致義大利堅持手工提琴製造的傳統逐漸沒落。

到了1850年代,從目前資料可知,克里蒙納當地僅剩下三位製琴師製琴,分別為恩里柯‧契魯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彼得羅‧葛祿立 (Pietro Grulli, 1831-1898) 、朱塞佩‧貝爾特拉米 (Giuseppe Beltrami, 1889-1973) ,三人皆以商業利益為製琴考量,手工琴較少。在1937年為慶祝史特拉底瓦裡去世兩百周年,而成立國際提琴製作學院 (International Violin Making School) 之後,使得1950年後克里蒙納 (Cremona) 的製琴傳統再度復甦。

十九世紀初,提琴演奏家發揮了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里等名琴的潛力,讓世人見識到這些名琴的優越性,促使克里蒙納的名琴被賦予古董的價值。這些名琴經歷了不同演奏家的人生際遇之後,豐富的傳奇典故更增添了名琴的歷史焠煉。二十世紀中葉,世人再度崇尚手藝與傳統價值,使得義大利製琴師傅的手工琴藝再度為人所珍愛,各地的製琴師也以傳承克里蒙納製琴技術為號召。1938年,義大利政府在克里蒙納克里蒙納設立了國際製琴學校,製琴工作室也日益增多,使它重新獲得了製琴聖地的名聲。

阿瑪蒂家族 (Amati Family)

里蒙納 (Cremona) 製琴學派在現今仍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當時,在歐洲其他地區亦有其他製琴學派存在,可惜傳承下來的學派不多。製琴學校對於提琴各個部分的原料、材質或是弓的素材等方面都有非常精細的考究,克里蒙納學派的產生對於之後製琴界有著很大的傳承與教育意義。以當時的情況來說,由於文藝復興的興起,商業活動大量增加,買賣小提琴的交易量相當大,無論是官方、非官方,教堂、平民等等,銷售小提琴的市場不小,也讓各個製琴學派蓬勃發展,而各學派中常可見父子或整個家族傳承接續的情況,首屈一指的即是阿瑪蒂家族製琴學派。

安德烈.阿瑪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 是阿瑪蒂家族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生卒年代有不同說法,暫時可以確定的是他出生於1505年左右。安德烈在1525年,或是更早以前便成為了一名製琴師,1538年他成立了個人提琴工作室,對於整個家族的發展而言,這個工作室代表了一個開端。十六世紀中的他已是一位名氣鼎盛的製琴師,去世後由兩個兒子安東尼奧.阿瑪蒂 (Antonio Amati, c. 1540-1607) 和基羅拉摩.阿瑪蒂 (Girolamo Amati, c. 1550-1630) 繼承自家學派,兄弟兩人繼續以阿瑪蒂這個姓為依歸延續學派的生命;1580-1630年間,阿瑪蒂家族所製造的提琴佔有很大的市場比例,同時亦影響了後來的製琴學派。

阿瑪蒂家族學派就在第三代傳人手中發揚光大,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是基羅拉摩.阿瑪蒂的兒子,1630年代的尼可拉堪稱是克里蒙納學校最優秀的製琴老師,教導出的後代傑出製琴師如瓜奈里 (Guarneri) 、盧傑利 (Rugeri) 、弗朗切斯科‧盧傑利 (Francesco Ruggeri, c. 1620-1698)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等人,每一位皆是現代小提琴發展重要的幕後推手。其他如布雷西亞 (Brescia) 地區來說,也有很優秀的競爭者存在,但克里蒙納地區製琴家的競爭力如何不亞於其他地區,阿瑪蒂家族確實具有很大的貢獻,以提琴設計或製琴方法而論,至今都是讓後人備受肯定的。

1684年尼可拉去世, 阿瑪蒂家族的光環傳至基羅拉摩二世 (Girolamo II Amati, 1649-1740) 手上;由於家族中投入製琴的成員不多,加上,提琴製作迅速蔓延到其他地方,如米蘭 (Milan) 、威尼斯 (Venice) 、曼圖阿 (Mantua) 、波隆納 (Bologna) 、羅馬 (Rome) 和拿波里 (Naples) 都有多位製琴家。高度競進爭之下,基羅拉摩二世於1697年遠走他鄉,遷居到皮亞琴察 (Piacenza) ,直到 1715年才再度回到克里蒙,自此到1740年去世其間,便很少有作品問世。阿瑪蒂家族從此銷匿於義大利製琴行列。

盧傑利家族 (Ruggier Family)

朗切斯科‧盧傑利 (Francesco Ruggeri, c. 1620-1698)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等人,每一位皆是現代小提琴發展重要的幕後推手。為盧傑利家族的創始人,被視為是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最早的學徒,他的琴充滿著強烈的阿瑪蒂製琴風格。今日,弗朗切斯科的樂器則受到高度的肯定,幾乎與阿瑪蒂琴的價值旗鼓相當。弗朗切斯科有四個兒子協助他製琴,分別為喬凡尼‧巴蒂斯塔、蓋慶託‧盧傑利 (Giacinto Ruggeri, 1661-1697) 、文欽佐 (Vincenzo Ruggeri, 1663-1719) 、卡洛 (Carlo Ruggeri, 1666-1713) ,他過世後則由兒子們繼承家族的製琴工作室,其中只有文欽佐達到與其父相同水準的成就。

瓜奈里家族 (Guarneri Family)

德烈‧瓜奈里 (Andrea Guarneri, 1623-1698) 為瓜奈里家族學派的創始人,他原為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的學生,而瓜奈里家族可說是與阿瑪蒂家族同列為製琴史上極具貢獻的重要家族。安德烈的其中兩個兒子-彼得羅‧瓜奈里 (Pietr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與朱塞佩‧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 也是製琴師。長子彼得羅後來遷居於曼圖阿 (Mantua) ,並在宮廷樂團裡擔任小提琴手,被稱為「曼圖阿的彼得羅」 (“Pietro di Mantova”,即“Peter of Mantua”) ;次子朱塞佩‧瓜奈里的兩個兒子也成為製琴師-彼得羅‧瓜奈里 (Pietro Guarneri, 1695-1762) 與朱塞佩‧瓜奈里‧耶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

長子彼得羅後來移居威尼斯而被稱為「威尼斯的彼得羅」 (“Pietro di Venezia”,即“Peter of Venice”) ,以區別與他同名的伯父;次子朱塞佩即為享譽盛名的「耶穌‧瓜奈里」 (Guarneri del Gesù)。

耶穌‧瓜奈里註定成為瓜奈里家族中最卓越的製琴家,他將瓜奈里琴發展到登峰造極之境,被譽為史特拉底瓦里之後最偉大的製琴師。

史特拉底瓦里家族 (Stradivari Family)

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其名震爍古今,可說是提琴製造史上的偉人。他的故居與製琴工坊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供人參觀憑弔。而坊前的一塊紀念碑這樣寫著:「這間屋子曾是史特拉底瓦里製作最高品質小提琴的地方。因為他精湛的手藝,使克里蒙納 (Cremona) 成為一座無法被遺忘的城市。」

史特拉底瓦里不斷於琴身形制嘗試各種試驗,確立了提琴的最佳規格,成為後代仿效的典範,他將提琴的形式、比例、油漆及音色等,發展到最高的境界。史特拉底瓦里琴體的優越架構以及無與倫比的醇美音色,在當時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直到耶穌‧瓜奈里的出現才堪與匹敵。然而他的油漆在製琴史上已臻至最高境界,被視為是創造力極為成功的表現。

史特拉底瓦里的其中兩個兒子-弗朗切斯科 (Francesco Stradivari, 1671-1743) 與歐莫柏諾 (Omobono Stradivari, 1679-1742) 繼承父業。在父親追求完美的磨練下,他們製作的琴也有傑出的水準,只因被長壽的父親成就所掩蓋,而無法顯露他們的藝術天賦來一展長才。史特拉底瓦里逝世不久之後,歐莫柏諾與弗朗切斯科也相繼去世,史氏家族製琴事業的傳承也隨即中斷。

白貢齊家族 (Bergonzi Family)

洛‧白貢齊(Carlo Bergonzi, 1683-1747)為白貢齊家族的創始人,也是十八世紀克里蒙納 (Cremona) 最有名的製琴師之一,現今被認為是與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和耶穌‧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旗鼓相當的製琴大師。卡洛可能曾追隨約瑟夫‧瓜奈里及文欽佐‧盧傑利 (Vincenzo Ruggeri, 1663-1719) 製琴,又曾是晚年的史特拉底瓦里之助手,因此有學者認為他是史特拉底瓦里最優秀的學生及繼承人。然而,就製琴風格而言,卡洛的琴幾乎承襲了瓜奈里家族的特徵。

卡洛的兩個兒子米凱萊‧安傑洛 (Michele Angelo Bergonzi, 1721-1758) 與佐西莫 (Zosimo Bergonzi, 1724-1773) 皆繼承父業成為製琴師。佐西莫的兩個兒子尼可羅 (Ncola Bergonzi, 1754-1832) 卡洛二世 (arlo II Bergonzi, 1757-1836) 接管了白貢齊的製琴家族事業。

契魯蒂家族 (Ceruti Family)

凡尼‧巴蒂斯塔‧契魯蒂 (Giovanni Battista Ceruti, 1756-1817) 為契魯蒂家族的創始人。喬凡尼‧巴蒂斯塔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斯托里奧尼 (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 的學生,根據研究指出,他早期是接受白貢齊兄弟 (Nicola Bergonzi、Carlo II Bergonzi) 製琴工藝的指導。十九世紀初期,喬凡尼‧巴蒂斯塔被視為主導克里蒙納 (Cremona) 製琴業的傑出製琴師。他重振了克里蒙納製琴傳統,並且超過三代的契魯蒂家族都將主導著克里蒙納學派。

喬凡尼‧巴帝斯的兒子朱塞佩(Giuseppe Ceruti, 1785-1860)也是位製琴師,但其作品甚為稀少。朱塞佩的兒子恩里柯(Enrico Ceruti, 1806-1883) 是位傑出且多產的製琴師,其中有些小提琴更被評列為十九世紀的傑作。恩里科享有國際名譽聲望,被評價為十九世紀前五位頂尖的小提琴製琴家之一。

彼得羅‧瓜奈里
(Piert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得羅‧瓜奈里 (Piert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出生於克里蒙納 (Cremona) ,為安德烈.瓜奈里 (Andrea Guarneri, 1626-1698) 之子,可能亦為安德烈的學生,但也有傳聞指稱師承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1670-1678年於父親工作坊中製作提琴,作品中部分以他父親之名為標籤的提琴亦為他所製作。1679年離開父親的工作坊,1680年遷徙至曼圖阿 (Mantua) ,因為精通古提琴及小提琴的演奏,使他成為曼圖阿宮廷管弦樂團的成員。

其提琴為尼可羅.阿瑪蒂的寬大樣式,並引用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約克柏.史戴納 (Jacob Stainer, 1617-1683) 的風格,所製作的大提琴作品皆非常卓越。提琴漆色皆非常良好,音色較無力度但甜美。

喬凡尼‧馬利‧德‧布塞托
(Giovanni Maria del Bussetto, 1640-1681)

凡尼‧馬利‧德‧布塞托 (Giovanni Maria del Bussetto, 1640-1681)是十七世紀優秀的製琴師,約於1670年至1680年間活躍於克里蒙納 (Cremona),也可能活躍於布雷西亞(Brescia)一地。在當今展示的義大利名琴中,甚少看見由布賽托製作的琴,這是因為目前可確認為布賽托製作的提琴,數量相當稀少。不過提琴品質相當精美優良。

因此,有關布賽托提琴風格、特徵、製作日期等的描述,總是充滿衝突矛盾。除了木頭和高品質的琴漆與當時的阿瑪蒂 (Amati) 學派相似外,無論是模子、琴頭、F孔和琴板的翻邊都異於當時的製琴風格。從高度工藝技巧與工整的外觀來看,布賽托可說是當時頂尖的製琴師;在克里蒙納製琴史中,也是位奇特且神祕的製琴師。

現今能確認是布賽托所製樂器相當少,但那些提琴有著容易辨認的特殊F孔,及相當方正的輪廓,並熱烈地被討論著。雖然對布賽托樂器的評價多變不一,但他所製作的高品質樂器,堪與當代最偉大的製琴師比擬,且他的作品常常被認為是其他克里蒙納製琴師的傑作。例如有把約製於1680年的提琴,面板有相當優良的塗漆,就被誤認為是朱塞佩‧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 所製的提琴。「不是他做的提琴,被誤導為他的作品;是他的傑作,反而被誤認為是別人的作工」,這對布塞托來說的確不甚公平!

賈寇莫‧詹納羅
(Giacomo Gennaro, 1624-1701)

描述義大利製琴師的相關書籍中,往往找不到賈寇莫‧詹納羅 (Giacomo Gennaro, 1624-1701)這位製琴師的名字的;但在希爾(Hill)的《瓜奈里家族之小提琴製琴師》(The Violin Makers of the Guarneri Family)一書中,就有簡單地提到這位優異的克里蒙納手工藝匠。賈寇莫‧詹納羅是他的正式名字,但他烙印在提琴標籤上的名字為”Jacobus Januarius”,是拉丁同義字,所以一般都以後者稱呼之。

製琴師詹納羅鮮為人知,他是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的學徒及工作夥伴,官方文件上顯示詹納羅從1641年至1646年居住在阿瑪蒂家中。他的作品相當罕見,至今僅二至三件樂器被確定。他一直幫阿瑪蒂工作,提琴上鮮少貼上自己的標籤;也很可能他所製作的樂器,被今人誤認為是師父的傑作,如尼可羅‧阿瑪蒂、安德烈‧瓜奈里(Andrea Guarneri, 1623-1698)。詹納羅作品的做工相當純淨勻稱,與尼可羅‧阿瑪蒂的風格極其相近。提琴的塗漆幾乎都是金黃色澤,堪與克里蒙納大師級的作品相仿;同時樂器亦有非常卓越的音色。

彼得羅‧葛魯利
(Pietro Grulli, 1879-1898)

得羅‧葛魯利 (Pietro Grulli, 1879-1898) 原先跟隨弗朗切斯科‧吉西 (Francesco Ghisi) 製作鋼琴。1859年左右,因為戰爭而導致鋼琴需求量減少;吉西便建議葛魯利轉向小提琴製作,去發展個人事業。1862年,葛魯利賣出了自製的第一把小提琴。1870年,還居住在克里蒙納 (Cremona) 的製琴家,只剩下葛魯利和恩里柯‧契魯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等人;當時,加埃塔諾‧安東尼亞齊 (Gaetano Antoniazzi, 1825-1897) 已經遷居米蘭 (Milan) 。在1866-1872年的戰亂期間,文獻上對葛魯利的製琴記錄完全闕如;直到1876年左右,葛魯利的作品才重現世間,登錄文獻,大部分是「幾乎不用任何輔助工具」的純手工樂器。

葛魯利所製的提琴極富潛力,偶爾有幾把琴並不一貫,略欠優雅,甚至一兩個鑑賞家把他排除在克里蒙納學派外;但他仍為晚期克里蒙納製琴學派的代表之一,卻是眾所公認。葛魯利有些優秀作品,承襲了晚期克里蒙納製琴大師洛倫佐‧斯托里奧尼 (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 的迷魅特質,呈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輕快的風格。葛魯利製作的小提琴面板和邊角非常厚實,弧形完美流線順暢。未經加工的翻邊較為粗厚。或紅棕或褐色的琴漆,泛出沉穩溫暖的光澤。

這把提琴有部分細節涵帶恩里柯‧契魯蒂的特色,外觀卻顯得相當豪邁壯碩,琴頭十分工整。經由研究的推斷,葛魯利應該是在德國購買琴頭,回到克里蒙納裝配在這把琴身上,最後再塗漆完成。這種做法,顯現了克里蒙納晚期的商業風氣。

安東尼奧‧卡培拉
(Antonio Capela,1932-)

東尼奧‧卡培拉 (Antonio Capela,1932-f.1979)出生於葡萄牙埃斯皮紐 (Espinho) ,是多明哥斯‧費雷拉‧卡培拉 (Domingos Ferreira Capela, 1904-1977) 的兒子,彼得羅‧史卡拉波托 (Pietro Sgarabotto, 1903-1990)的學生。他採用父親的風格製作,使用金黃色的漆色。

朱塞佩‧貝爾特拉米
(Giuseppe Beltrami, 18??-1881)

前無從得知有關這位製琴師的詳細生平,但可確定的是,他與恩里柯‧契魯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是同時期的人,當時在克里蒙納 (Cremona ) 的製琴師並不多。他於1870-1880年左右,活動於克里蒙納附近的維斯卡瓦托 (Vescovato) 。他曾經幫忙阿里斯蒂德‧卡瓦利 (Aristide Cavalli, 1856-1931) 建立「蒙台威爾第工作室」(Claudio Monteverde Workshop),有許多學徒在此地工作。那個年代的提琴風格,幾乎都受到契魯蒂 (Ceruti) 的啟發,高度原創性設計,中等偏高幅度面板、琴頭螺旋狀平凡、微斜的F孔、塗漆色澤為明亮的紅褐色、音色甚強而有力。目前留於世上的作品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