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之图片及文章等内容
版权属奇美数字典藏计划所有
Francel学派
/延伸阅读/
法国学派 (France School)
目前法国地区最早的提琴出现在1560年,当时的法皇查理九世 (Charles IX of France 1550-1574) 向安德烈.阿玛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 订制一批乐器,包括了12把大小提琴 (约351mm)、12把小小提琴 (341mm)、6把中提琴以及8把大提琴等。
法皇查理九世并邀请当时非常著名的女性画家苏菲妮斯巴‧安奎索拉 (Sofonisba Anguissola, 1535-1625) 在这些乐器上作画,但随着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动乱之中这批乐器也跟着全数遗失;之后,部分提琴陆续被发现,但数量极为稀少,目前仅发现十把左右,而这一批乐器则成为法国提琴史上最重要的起点及珍贵遗产。
1670年代左右由于海运发达,比利时、荷兰等地与当时的意大利热那亚 (Genoa) 往来密切,连带地影响了比利时地区的制琴风格;再由于地缘关系,比利时、荷兰的制琴风格也影响到了法国最早期的制琴家。
法国地区最早的提琴出现在1690年的南锡 (Nancy) ,是由一个名为梅达 (Medard) 的家族所制作。梅达家族是目前所知法国地区最早的制琴家族,家族成员分居于南锡以及密尔古 (Mirecourt) 等地,但关于这一个家族的数据以及遗留下来的琴非常稀少,无法明确考证出该家族对于这两个地区的制琴事业的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个城市是法国地区最早发展制琴技艺的城市。
真正属于巴黎地区的制琴家,则出现在1700年以后,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位作者分别是:克洛德皮耶瑞 (Claude Pierry, fc. 1700-1729) 、雅各布波给 (Jacques Boquary, 1680-1730) 以及皮耶‧维隆 (Pierry Veron, 1690-1730) ,其中雅各布波给及皮耶‧维隆在提琴的设计风格上,深受比利时学派加斯帕‧伯尔邦 (Gaspar Borbon, 1632-1710) 的影响,在它们的乐器上均有侧板镶崁技术 (Inlay Rib) ;这一项技术是比利时学派特有的,法国制琴家深受此技术影响,在1750年以前,巴黎地区制琴家大多使用此项技术,密尔古则是到了1780年还在使用这项制琴技术。
在漆料方面,1750年左右的巴黎正流行土黄色的漆料,漆料质地较为薄透;另外,琴身上则以烙印的方式标上制琴家的姓名,此时期的代表制琴家包括:路易.盖尔桑 (Louis Guersan, 1700-1770) 、君-巴帝斯特‧萨洛蒙 (Jean-Baptiste Salomo, 1713-1767) 、安德烈卡斯塔内利 (Andrea Castagneri, 1696-1747) 以及李奥波德何诺丹 (Leopold Renaudin, 1755-1795) 等。
到了1781年,意大利小提琴家维奥弟 (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 使用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在1709年制作的小提琴, (奇美基金会典藏名琴) 在巴黎举行首演,这一场音乐会非常的成功,让史特拉底瓦里提琴声名大噪,并成为巴黎制琴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而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巴黎经济迅速地复苏,法国制琴重心渐渐由密尔古转移至巴黎,因而此时的巴黎,聚集了许多外地的音乐家及制琴家,同时,也将法国制琴业带入辉煌时期,此时期的代表作者包括: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 (Jean François Aldric, 1765-1843)、弗朗索瓦‧路易‧皮克 (François Louis Pique, 1758-1822) 以及尼可拉‧吕波 (Nicolas Lupot, 1758-1824) 等。
尼可拉‧吕波是法国制琴史上最优秀的制琴家,其女婿及学生带领法国提琴制作进入新的时代;1830年代后,法国地区最为著名的作者为君-巴蒂斯特‧维尧姆 (Jean-Baptiste Vuillaume, 1798-1875),维尧姆是新一代崛起的制琴家,他将法国制琴业推向最蓬勃的时期,其影响更延续到近代的法国提琴中。
李奥波德‧何诺丹
(Leopold Renaudin, 1755-1795)
李奥波德‧何诺丹 (Leopold Renaudin, 1755-1795) ,1776年起开始在巴黎工作,在当时,何诺丹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不幸的是,法国革命之后由于政治因素被迫送上了断头台。
何诺丹制作的小提琴型式不太相同,设计上也较为多变。通常他所制作的提琴体型较为狭长,没有明显的拱型弧度。面板及背板的制作并不能堪称完美,甚至有的是突出及较不美观的,琴头的比例特殊,以致在某些视觉角度下会看不到琴头涡旋的顶端;另外何诺丹常在琴的背板上烙印”RENAUINP.A PARIS.”的字样,这也是何诺丹制作的琴的特色之一。
在漆料的使用上,何诺丹大多使用黄橘色的透明漆,为典型的法国漆,是由盖尔桑 (Guersan) 系统演变而来,但现在大多氧化成不透明的褐红色色调。
何诺丹不仅制造小提琴,同时也制造许多优秀的中提琴与大提琴,另外他还制作了许多精美的低音提琴,但有些作品在1873年巴黎歌剧院 (the Paris Opera House) 的一场火灾中被毁损。
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
(Jean François Aldric, 1765-1843)
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 (Jean François Aldric, 1765-1843),法国制琴家,出生于流传了三代的密尔古制琴家族,并在1785年搬到巴黎。
阿德瑞克制作的提琴具备良好的质量,这使他成为尼可拉‧吕波 (Nicolas Lupot, 1758-1824) 后巴黎地区的制琴先锋。阿德瑞克是第一个购买意大利名琴的法国制琴师,这些乐器于1827年被路易吉‧塔里西欧 (Luigi Tarisio, 1790-1854) 带入巴黎,使阿德瑞克成为巴黎第一位与塔里西欧做生意的法国琴商。他的乐器以史特拉底瓦里的作品为模型,但在外型上做了修正,琴的外型及琴身的弧度看起来更加饱满厚实。在漆料方面,受到了吕波的影响,漆色为红褐色,非常引人注目,但却缺乏清晰度与弹性。
在音色方面,阿德瑞克的作品在当时法国提琴中属于上等作品,其中许多把被认定为演奏用的优秀大提琴。在标签的使用上,阿德瑞克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卷标,印制版的卷标上带有美丽的花边装饰,手写版的卷标样式较为特别,且较少出现。他的外甥雅克‧奥布里(Jacques Aubry)于1840年继承了他的事业。
尼可拉‧奥古斯丹‧夏皮
(Nicolas Augustin Chappuy, 1730-1784)
尼可拉‧奥古斯丹‧夏皮 (Nicolas Augustin Chappuy, 1730-1784),1713年至1767年间曾替君‧巴第斯特‧萨洛蒙 (Jean Baptiste Salomon, 1713-1767) 工作,1750至1770年间,则于密尔古、巴黎两地制琴。在提琴制作史上,夏皮的制琴速度极快,创作量也非常的多,手艺精湛,手工精细,能够依顾客的需求或是他个人的喜好,制作出各种样式的提琴,提琴的质量不一,从平庸到非常高级均有;在侧板的制作上,早期夏皮采用比利时系统的侧板镶崁技术 (Inlay Rib) ,晚期后则无使用此技术制琴。
夏皮所制的提琴有些不完美,有宽大的腰身及不加修饰的边角,不过有些较长体型的乐器则具有雅致的外型。一般来说,夏皮制作的提琴拱型弧度较为平坦,F孔的顶部和底部并不是非常弯曲,两边F孔的距离较大,F孔上的状针倒着设计,因而呈现出斜斜的样子,而这种特殊的设计非常的少见。琴头有时偏大,并有精美的雕刻,有时也会加一些小小的凸饰在上面。
夏皮在制作提琴时,通常选用较为次等的木头,因而常遭到专家的批评,这些乐器在音孔和琴身边缘处会有不规则的木纹出现。但有些乐器有着不同的外观,使用笔直木纹的木材,及漂亮的火焰枫树为制作材料,提琴尺寸大多为:琴身14 1/16吋;夏皮常在琴背板烙印上A.CHARPPUY 或者 CHARPPUY A PARIS。
约瑟夫‧巴索
(Joseph Bassot, 1740-1808)
约瑟夫‧巴索 (Joseph Bassot, 1740-1808)1740年出生于密尔古 (Mirecourt) 。1774年后就到巴黎工作,直到1808年逝世。巴索的提琴卷标显示作品皆为本人制作,不过一家位于密尔谷的公司在他死后取得他所留下的提琴作品。
巴索所制的提琴,以尼可拉‧吕波 (Nicolas Lupot, 1758-1824) 的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 样式为基础 (吕波曾模仿及改造史特拉底瓦里的提琴样式,成为他自己的制琴风格) ,个人特色不算特别,提琴及音孔的雕刻精细。巴索早期所制造的提琴琴身拱型较明显,并使用橘黄色的漆料,晚期则改采用带淡红色的棕色光泽漆料,漆料质地不会太偏油性或是太干。
巴索在木材的选用上虽无变化,但面板及背板的材质均为上选(大多为法国硬质枫木)。巴索琴最明显的特征是精细的琴头雕工,这些雕工通常比乐器外型还要讲究。提琴边缘微微隆起,并以深色漆与侧板接着;在镶线方面,巴索是少数以鲸鱼古为镶线材料的法国制琴师。此外,由于巴索所制的琴都较一般琴的比例稍小一些,这也使演奏者比较容易掌握。
音色方面,巴索所制的琴具有平顺及明亮的特质,不像意大利琴散发出的浓烈音色,这是巴索的琴吸引演奏者之处。除了小提琴外,他制作的中提琴也同样深受好评。
君‧尼可拉‧蓝贝特
(Jean Nicolas Lambert, ?-1761)
君‧尼可拉‧蓝贝特 (Jean Nicolas Lambert, fc. 1731-1761),详细生卒年不可考,目前仅知制作提琴的时间为1731年至1761年间。
蓝贝特制作的提琴尺寸较为壮大,不仅在琴身的长度上加长,在宽度上也比一般小提琴的宽度还宽,F孔的长度较长,左右两边的距离也较大,切割不是非常的完美,这种大体型的设计是当时新的设计概念,据推测是为了因应当时演奏环境的要求而做出的改变。此外,在琴身上的C区的四个边角,受到了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微微的向上翘。在漆料的颜色上,使用的是褐黄色的透明漆。
蓝贝特制作的乐器上标签设计华美,字的旁边常有大量的阿拉伯式的漩涡状线条围绕,并加上鲁特琴 (lute) 及提琴图案为装饰。卷标位置大多在琴身内部背板上,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各式各样不同的地方,除了标签外,蓝贝特也会使用烙印,烙印的位置则常在琴的内部,烙印的文字通常为”LAMBERT A.PARIS”。
夏皮‧尼可拉
(Nicolas Chappuy, 1730-1781)
夏皮‧尼可拉 (Nicolas Chappuy, 1730-1781) ,容易与另一位制琴师尼可拉‧奥古斯汀‧夏皮 (Nicolas Augustin Chappuy, 1730-1784) 混淆,所以尼可拉通常以 ”Chappuy N” 为卷标,作为分辨作品的证明。
君‧柯林
(Jean Colin, fc. 1745-1770)
君‧柯林(Jean Colin, fc. 1745-1770)生卒年不详,仅知1745年到1770年间在密尔谷 (Mirecourt) 工作,但他的作品中都提字指出乐器是在巴黎所制作。
柯林所制造的小提琴有很深的腰部曲线,适中的拱型曲度,以及微微倾斜的优雅音孔,使用的漆料质地为树脂制的干燥透明漆;侧板部份,柯林采用比利时系统的侧板镶崁技术 (Inlay Rib) 制作。
皮耶‧约瑟夫‧海尔
(Pierre Joseph Hel, 1884-?)
皮耶‧约瑟夫‧海尔 (Pierre Joseph Hel, 1842-1902)1842年出生于Mazirot,15岁时制作了第一把小提琴,一生中共制作了400把的琴,海尔所制的琴大多以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 、阿玛蒂 (Amati) 以及瓜奈里 (Guarneri) 这三种为模型,但有时也制造一些以自己想法为基础,不同于以往传统形式的乐器。
乔治‧埃内斯科 ( Georges Enesco, 1881-1995) 在1923年的美国巡回音乐会中拉奏海尔制作的琴,使约瑟夫的琴第一次被大众所认识。
在海尔所制的琴中,比例较大的琴被认为是比较优秀的,这些琴在琴身上都有着特别精细的手工;灿烂的红色以及橘红色是他较常使用的漆料。1924年时,海尔为巴黎装置艺术博览会 ( Exhibition of Decorative Arts) 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并将他命名为「夜莺」(Rossignol),最后这把琴由罗伯 ( Robert Hecquet) (里耳知名的独奏家)获得。
海尔不仅是一位提琴制造者,同时也是一位制弓师,制造的弓以良好的平衡著称,弓上标注着“Pierry Hel”。
克洛德‧皮罗特
(Claude Pirot, fc. 1792-1835)
克洛德‧皮洛特 (Claude Pirot, fc. 1792-1835),详细生卒年不可考,仅知1792年后在巴黎工作直至1835年,是当时巴黎相当活跃的制琴师。
皮洛特-加龙省的琴采用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晚期的模子为基础,琴身较长且宽,并具有优雅的比例。另外,皮洛特-加龙省制作的乐器也受到了尼可拉‧吕波 (Nicolas Lupot, 1758-1824) 风格的影响,包括:C区的四个边角较为壮硕,面板与背板的弧度较一般法国琴圆润。但这种不对衬的设计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争论。但就整体来说,他的乐器结构扎实,音色透亮。
皮洛特-加龙省所制的琴头雕刻非常的巧妙,并保留较长的弦轴箱。木材质量佳,并使用单板背板。音孔设计完全遵循史特拉底瓦里式的,上下左右对称。
漆料通常使用较浓厚的红褐色漆,有时会使用带着淡黄色调的红褐色漆。另外,少数作品使用带深紫色的漆料。
伊天那‧维德洛
(Etienne Vatelot, 1925-?)
伊天那‧维德洛 (Etienne Vatelot, 1925-),法国制琴家与提琴修理师,同时也是法国提琴与弓的重要鉴定师,对于法国系统的提琴,在鉴定与修护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曾出版过Les Archets Francais一系列的书。
伊天那的父亲马赛尔‧维德洛 (Marcel Vatelot) 是当时巴黎有名的制琴师,自小伊天那即在父亲的训练下学习制琴,1946年后跟随阿米迪‧迪厄多内 (Amédée Dieudonné, 1890-1960) 在密尔古 (Mirecourt) 学习制琴,之后回到巴黎跟随维克特‧库诺 (Victor Quénoil, 1889-1959) 学习修理提琴,1949年伊天那在纽约待了几个月,之后回到爸爸的工作室,1959年他的父亲将事业交给伊天那掌管;此时,伊天那的制琴技术、知识以及修琴技术均持续增长,另外还在1965-1969年间担任法国提琴制琴家协会 (French Violin Makers' Society) 会长。
伊天那使用带有红色阴影的金黄色透明漆,君‧尤利 (Jean Eulry) 及达‧立尼翁 (De Lignon, 1909-?) 是他优秀的助手及学生。
皮耶‧帕阙利
(Pierre Pacherele, 1803-1871)
皮耶‧帕阙利 (Pierre Pacherele, 1803-1871) ,1803年出生于密尔古 (Mirecourt) ,年轻时便投入制琴行业。1829年后到杜林 (Turin) 与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以及约瑟夫卡洛 (Joseph Calot, 1753-1828) 一起工作直到1832年,1832年搬到尼斯 (Nice) ;目前所知最早贴有他标签的乐器出现于1834年;1835年至1854年间,因业务需求多次往返于尼斯及杜林之间,1871年去世于尼斯。
帕阙利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为制琴样本,因为当时以法国人的观点,史特拉底瓦里的作品是最佳的提琴型式。有些帕阙利的作品受到早期普雷森达的制作风格影响,背板上有较密集的纹路。选用最上等的木材,并以精细的手工制作琴头及镶线,以及比例极为精准的音孔。
帕阙利制作了许多非常好的乐器,都是以史特拉底瓦里、瓜达尼尼 (Guadagnini) 以及普雷森达为模型。此外,在漆料的使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薄且红色的漆(栗棕色、橘红色),这一种漆料质地较为薄透,使琴的音色较为明亮,另一种则是金黄色的透明漆,这一种漆料质地较为厚重,使琴的振动较不敏锐音色较闷。
帕阙利于1871年去世后,事业即由弟子奥古斯汀‧布朗齐 (Augustin Blanchi, 1828-1899) 承袭,接下来则由阿尔贝托‧布朗齐 (Alberto Blanchi, 1871-?) 以及皮耶‧加吉尼 (Pierre Gaggini, 1903-2005) 传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