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阿曼 (George Aman, 1671-1734)

治.阿曼 (George Aman, 1671-1734) 主要在奥古斯堡 (Augustusburg) 制琴,大致上采用史戴纳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琴的型制。此把小提琴F孔位置低,眼珠很大,采用的虽然是史戴纳的型制,但是和一般德国作者不同的是,琴身的背后的镶线是用画上去的,油漆为橘金色。

雷奥纳多.莫济尔 (Leonhard Maussiell, 1685-1760)

奥纳多.莫济尔 (Leonhard Maussiell, 1685-1760) 是首位在纽伦堡 (Nürnberg) 制琴的作者,大致上遵循史戴纳 (Stainer) 琴的形制。这把小提琴尺寸比一般德国琴大很多,镶线不是一般用的乌木,而是鲸鱼须。木头则来自上千年的树木,年轮极为密致,因此不易振动,声音比较紧,音色也偏硬和尖锐。使用橘橙色的油漆。

加布里耶.戴维.布克史迭特 (Gabriel David Buchstetter, 1713-1773)

布里耶.戴维.布克史迭特 (Gabriel David Buchstetter, 1713-1773) 是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德国制琴师,在1752年到1771年间活跃于累根斯堡 (Regensburg) 附近。他也是十九世纪以前少数使用史式琴为创作基础的制琴师。其琴身长而窄,弧度平坦,琴头轮廓分明,大部分的小提琴身长都超过36公分。比较特别的是音孔的设计,融合了阿玛蒂 (Amati) 和他自己的特色,成为辨识布克史迭特琴真伪的重要特征。

这样一位优秀的作者在选择木头的时候令人感到失望,他所使用的密实松木,造成琴音尖锐而粗糙,所幸其油漆具有延展性,质量不错,对音色有帮助;漆色为黄、橙或褐色,而最受欢迎的是暗红褐色提琴。布克史迭特所作的提琴音量大而富有共鸣,但是声音并不圆润,这样的特质反倒受到德国乐团提琴手喜爱,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刘易斯‧施波尔 (Louis Spohr, 1784-1859) 就曾经使用布克史迭特的琴演奏。

布克史迭特也制造一些高弧度、镶线深而宽、音孔短、油漆质量不错,但是琴头雕工不佳的提琴,这些琴通常只贴有署名”Gabriel Buchstetter”的标签,因此有人误认为是另一位制琴师作品;另一种推论是他生产两种质量的提琴,便宜的德国琴会标上”Gabriel Buchstetter”,而质量较佳的意大利制琴则标上全名”Gabriel David Buchstetter”。

约翰.安东.盖德勒 (Johann Anton Gedler, 1720-1790)

翰.安东.盖德勒 (Johann Anton Gedler, 1720-1790) ,十八世纪德国制琴师。他的父亲诺伯特.盖德勒 (Borbert Gedler, 工作期间1715-1723) 原本居住在菲森 (Füssen) ,后来移居至维尔兹堡 (Würzburg) 。盖德勒的双亲早年双双辞世,后来他回到父亲的故乡菲森,跟随南徳伟大的制琴师Sympertus Niggell学习制琴。他的作品如同Niggell一般,结合了史戴纳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和玛蒂斯.阿尔班尼 (Matthias Albani, 1634-1712) 的风格。虽然制琴手艺并非特别出色,但也具有相当水平,丰富的制琴知识使他能够精确掌握其作品。擅长做洛可可 (Rococo) 风格的波浪状提琴。

盖德勒的提琴边缘有很深的凹槽,轮廓顶端和底端十分平坦,音孔长但线条不算流畅,整体呈现出僵硬的方正感。他惯用褐色漆,油漆轻薄、坚硬却易碎,他还自创出波浪状的提琴侧身。部分提琴音色不错,但是常常略显单薄并带有鼻音。

李欧波德.魏德汉 (Leopold Widhalm, 1722-1776)

欧波德.魏德汉 (Leopold Widhalm, 1722-1776) 是家族中最优秀的制琴师,也是继史戴纳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之后最出色的德国制琴师之一。他主要活跃于纽伦堡 (Nürnberg) ,总是选取最上等的材料,充分展现出灵巧而富有品味的手艺,可以说是十八世纪米腾瓦以外最重要的德国制琴师。

魏德汉显然受到著名纽伦堡鲁特琴制琴师的影响,但最主要的精神依归仍来自史戴纳,终其一生未曾背离史戴纳型制来制琴。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中仍然融入一些原创性的想法。整齐略宽的镶线,琴头的雕工细致,他所使用的油漆有着意大利琴的良好质量,尤其是1760年以后的涂漆技术更为精进。他最好的琴多为红橙或红褐色,但是也有深色、近乎黑色的琴。

魏德汉的中提琴和大提琴也很出色,音色高贵而优美。提琴标签有着”LW”的名字缩写,有的卷标带有老鹰的图案,这点曾引起与雷奥纳多.莫济尔 (Leonhard Maussiell, 1685-1760) 的法律纠纷。魏德汉过世之后,他的儿子接管他的工作室,1800年以后仍然继续生产带有LW标签的提琴。魏德汉的作品完整呈现出纽伦堡学派的风格,成功开启了纽伦堡现代制琴的历史。

西蒙.朔德尔 (Simon Schodler, 1730-1793)

西蒙.朔德尔 (Simon Schodler, 1730-1793) 在1750到1787年之间活跃于帕绍 (Passau) ,除了采用史戴纳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型制,也受到约瑟夫.霍恩史泰纳 (Joseph Hornsteiner) 的影响。擅长于雕刻狮头琴头,角隅 (corners) 菱角分明但不失细致,使用黄、橘褐色油漆,质感深邃的色调,所制作的提琴呈现动人的简朴美感。琴音不算特别响亮或圆润。

亚克布斯.史坦宁杰 (Jacobus Staininger, 1751-1823)

克布斯.史坦宁杰 (Jacobus Staininger, 1751-1823) ,北德重要的制琴家,在1775年左右搬至美因兹 (Mainz) ,并且娶了德国制琴师尼可拉斯.多普菲 (Nicolaus Dopfer, 1714-1788) 的女儿为妻。1790年搬到法兰克福 (Frankfurt) ,1800年到1818年间居住在阿沙芬堡 (Aschaffenburg) 。他遵循史戴纳 (Stainer) 和阿玛蒂 (Amati) 的形制,琴头和镶线优雅而吸引人,油漆轻薄并且带点透明感。

约翰.乔治.古德 (Johann Georg Gutter, 1759-1829)

翰.乔治.古德 (Johann Georg Gutter, 1759-1829) 是家族中最杰出的制琴师。他活跃于东德的制琴师,在马克诺伊基兴 (Markneukirchen) 和艾尔福特 (Erfurt) 工作过。琴身宽大、弧度适中,油漆多为黄色或深棕色。琴的音色尚佳,琴音反应很快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是项不错的选择。

马蒂亚斯.霍恩史泰纳二世 (Matthias Hornsteiner II, 1760-1803)

蒂亚斯 (Matthias) 是德国极为庞大的制琴家族,也可以说是德国提琴大量生产的始祖。这个家族在署名时常会加上制琴当时所在的建筑物名字。

马蒂亚斯.霍恩史泰纳二世 (Matthias Hornsteiner II, 1760-1803) 是家族中最优秀的作者,当时他的地位足以和克洛兹 (Kloz) 家族相提并论。他活跃于米腾瓦 (Mittenwald) ,最好的琴来自1765年到1795年间。除了受到克洛兹学派的影响,他也遵循阿玛蒂 (Amati) -史氏琴 (Stradivari) 的型制。其作品拥有中等弧度,有着典型蒂洛尔 (Tyrol) 的外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肩膀处略微下沉,琴角圆融、边缘部分不明显,镶线的黑色部分比白色部分还要细。面板木纹非常细窄,背板和侧板则带有火焰般木纹。油漆大致上有淡淡的金黄色、深金棕色和红棕色。琴的音色不亮,但是有种和煦的温暖,他的中提琴品质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