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 《莫斐斯》

Rebecca Clarke (1886~1979)

Morpheus
演出者:
中提琴:趙怡雯、鋼琴:陳智琪
使用樂器:
Barak Norman ,Va (1705)
播放樂章

克拉克(Rebecca Clarke, 1886-1979)出生於英國,母親來自巴伐利亞(Bavaria)、父親約瑟夫‧克拉克(Joseph Clarke)則是美國人。她年幼時的家庭音樂教育,對她的音樂生涯而言相當重要。她的父親自己演奏大提琴,而克拉克自己本人,也從小就學習小提琴,但後來經過老師的強烈建議,改學習中提琴。此外,由於她在樂團裡拉中提琴,因此培養了敏銳聽覺,故熟悉聲響中的「中間層聲音」對她來說沒有任何困難,她也能清楚領略音樂的建構方式。她經常與音樂家如卡薩斯(Pablo Casals)、荷斯(Myra Hess)及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等同台演出。 樂曲《莫斐斯》(Morpheus)創作於1917年。1918年,作曲家以筆名「特倫特」(Anthony Trent)於紐約首演本曲。當時,克拉克在發表曲子時,並沒有在節目單上使用她真正本名,原因在於:她認為若演出太多自己的作品,實在很古怪!不過,演出結束後,許多樂評家竟然相當喜愛這首樂曲,認為這首作曲者為「特倫特」的作品相當優秀,且完全忽視其他由年輕女作曲家克拉克創作的曲子。這首樂曲首演的情形及其演出後與大眾交流的方式,實乃相當特殊的經歷。之後,這作品依然持續流傳,也成為重要的小提琴的演奏曲,直到2002年,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才將之出版。 克拉克作品有獨特的聲音語彙,帶有如法國印象樂派般的朦朧色彩,音樂結構與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威廉士(Ralph Raughan Williams)相當,和聲飄逸虛無、旋律神秘變幻莫測。作品標題「莫斐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掌管睡眠與夢境,受神話席克斯(Ceyx)與艾爾喜昂(Alcyone)之間的故事啟發,描述他們無與倫比的愛情。《莫斐斯》以Bb大調這般唯美的調性創作,旋律秀美動人、和聲豐富多采,揉雜單純與繁複於一體,讓平靜美妙與強烈戲劇爆發,相間湧現其中。她的作品饒富獨特韻味,即如她的人生。 本錄音以英國製琴師巴羅克.諾曼(Barkar Norman, 1651-1724)於1705年製作的中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