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派 (London School)

十七世紀前

製琴業的萌芽

英國的小提琴出現時間是在1540年的春天,由六位猶太籍的弦樂演奏家從米蘭、布雷西亞和威尼斯引進亨利八世的宮廷,在英國王政復辟時期 (1660),他們成立的宮廷樂團已有24把提琴。

歷史資料顯示,小提琴在1560年代開始出現於英國的貴族家庭,1600年開始,愈來愈多劇院團體和音樂家開始演奏小提琴。

16世紀時,英國的小提琴由外國傳入,也有本地的製琴家自己製作,Lupo家族的成員在1540年到1642年間在宮廷弦樂團服務,是當時著名的製琴家族,但目前英國公認最早的製琴家是劍橋大學的Benet Pryme ,他在1557年去世,而他的財產目錄中,包含了幾把提琴。

據英國宮廷史料記載,從1637年開始,他們大量購買克里蒙納的小提琴,並將其它國家的提琴區隔開來,顯示出英國對克里蒙納提琴的重視,也使得英國的製琴師有機會接觸和研究這些優秀的作品。1687年時,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訂購了一組史氏琴,使得史式琴有機會流傳到英國。英國人的作工是精細紮實的,提琴與弓的製作水準也相當高,且有多達五所的製琴學校,其數量僅次於美國。

17世紀倫敦優秀的製琴家包括雅各‧雷曼(Jacob Rayman, 1596-c. 1658)、愛德華‧(Edward Pamphilon, c. 1646-c. 1685) 及湯瑪士‧(Thomas Urquhart, c. 1629-c. 1698),他們所製提琴形成了早期倫敦學派。湯瑪士的學生 丹尼爾‧派克(Daniel Parker, 1705-1761)及巴羅克.諾曼(Barak Norman, 1651-1724)則開始引領英國學派。

巴羅克.諾曼從十八世紀初期開始即對製琴感到興趣,後來深受史特拉底瓦里的影響。他的大提琴被認為是英國早期大提琴的典範,他所製作的提琴內側會鑲嵌上押花字BN。

國外演奏家帶領著17世紀英國演奏史的發展

17世紀前半,英國的小提琴家大多都在宮廷服務,而讓小提琴技巧大幅進步的推手來自於歐洲的演奏家。1630年代以前,傑出的演奏家包括法國籍的Jacques Cordier和Stephen Nau (他在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被任命為小提琴作曲家以及小提琴樂團的首席)。 查理二世在王政復辟後,重新整頓宮廷小提琴樂團,共計有24把小提琴,Louis Grabu為總監。

除了法國的影響之外,德國小提琴家Thomas Baltzar在瑞典的克里斯汀娜王后(Queen Christina)宮廷崩解後,約於1656年來到英國;15年後,義大利的Nicola Matteis (i)也來到這裡。

這兩位炫技名家讓英國的小提琴演奏有革命性的進步,Baltzar寫的的獨奏曲即有許多和弦和跨弦的技巧,需要相當好的能力來拉奏;Matteis的四冊歌曲集(airs, 1676/1685)展現了許多開發性的技巧和熱情的想像空間。

艾克尼斯(Henry Eccles, 1652-1742)為英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其父所羅門‧艾克尼斯(Solomon Eccles, 1618-1682)為教會提琴家。艾克尼斯的風格受到義大利樂派的影響,例如他的十二首提琴獨奏曲就是受到柯賴里的啟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篇幅不大,但曲風清新動人。

17世紀晚期,義大利製琴家影響著英國製琴業,而義大利的作曲家也是如此,像是普賽爾(Purcell)的《三重奏鳴曲》(Sonnata's of III Parts, 1683)。

英國的提琴收藏家─科貝特

英國人是嗜好收藏古董的民族,他們早在史特拉底瓦里出生之前就已經懂得收藏名琴,當時提琴的演奏都還在起步階段呢!可見英國人對提琴這項頂級藝術品的獨到眼光!

早期的小提琴家科貝特(William Corbett, 1668-1748)也是位名琴的收藏家,他曾經到義大利拜訪過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及阿瑪蒂‧小吉羅拉模的工作室,並將克里蒙那的提琴帶回英國。科貝特從1711年開始收藏名琴,直到1748年他去世後,這些稀世珍寶被送到拍賣會上標售,其中包含了幾把阿瑪蒂和史坦納製作的名琴。當時歐洲小提琴學派的發展尚屬萌芽階段,背後世尊稱為最早的提琴收藏迷科希奧伯爵(Count Ignazio Alessandro Cozio di Salabue, 1755-1840)與義大利提琴收藏家塔里西歐(Luigi Tarisio, 1790-1854),以及「現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3-1824)都尚未出生,可見科貝特收藏提琴的年代之早。

十八世紀

義、德製琴業對英國的影響持續發酵

18世紀活躍於倫敦的製琴師大多受到克里蒙納製琴師,包括阿瑪蒂以及史特拉底瓦里的影響,尤其以沿襲史氏風格提琴為多數。丹尼爾‧派克(Daniel Parker, 1705-1761)是英國最偉大的製琴師之一,他早期曾經模仿阿瑪蒂的型制,後來轉而仿效當時還不受矚目的史氏長琴型。著名小提琴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是他的擁護者,曾經在1911年使用派克琴來演奏自行創作的協奏曲。

理查.杜克 (Richard Duke, 1718-1783)被認為是十八世紀最傑出和多產的英國製琴師,他成功地模仿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史坦納琴,以及致力於研究和復興史氏長形琴。班哲明.別克思(Benjamin Banks, 1727-1795)對於英國製琴技術貢獻良多,是十八世紀後半葉在倫敦以外最優秀的製琴師。他是最早體認到史氏長形琴價值的英國製琴師,今天他最炙手可熱的提琴則是遵循著阿瑪蒂琴型來進行一些改良,手藝精細。

理查.杜克 (Richard Duke, 1718-1783)被認為是十八世紀最傑出和多產的英國製琴師,他成功地模仿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史坦納琴,以及致力於研究和復興史氏長形琴。班哲明.別克思(Benjamin Banks, 1727-1795)對於英國製琴技術貢獻良多,是十八世紀後半葉在倫敦以外最優秀的製琴師。他是最早體認到史氏長形琴價值的英國製琴師,今天他最炙手可熱的提琴則是遵循著阿瑪蒂琴型來進行一些改良,手藝精細。

黯淡的英國本土演奏界

18世紀的倫敦是歐洲的都會大城,也是許多演奏家的朝聖之地,像是Geminiani和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3-1824)都曾經居住在那裏。

英國本土的小提琴家在各國的競爭之下相形失色,但Thomas Linley (ii)是位有才華的作曲家,他早年的佛羅倫斯跟隨Nardini學習,並跟莫札特結為朋友,可惜他在22歲時因船難而去世。

十九世紀

英國女提琴家的表現大放異彩

19世紀揚名四海的英國演奏家非霍爾(Mary Hall, 1884- 1956)莫屬。她是位女提琴家,也是英國第一位國際級小提琴演奏家。她出生在一個貧寒的音樂家庭,小時後即與父親在街頭演奏賣藝,後來屢次遇到貴人,資助她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她曾經是捷克小提琴家賽夫西克(Otakar Sevcik, 1802-1870)的學生,賽夫西克有一套自己的教學系統,對演奏技法的啟發有很大的幫助,而他對霍爾的能力也是讚譽有加。1902年,霍爾在布拉格樂壇初次登台,後到歐洲各國演奏,均大獲好評,她的演奏風格具備高超的技巧與華麗的音色。

1905年,她向倫敦琴商哈特(George Hart)手中買下史特拉底瓦里1709年製小提琴「維奧第」("ex Viotti")。知名英國琴商公司希爾評鑑道:「這是一支各方面都完美的小提琴」,而霍爾的精湛琴藝激發了史氏琴的潛能,往後數年間,這把名琴陪伴著她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奏,向世人見證了史氏琴無與倫比的價值。在她辭世後,這把史氏琴便改以「瑪麗‧霍爾─維奧第」(“ex Marie Hall-Viotti”)稱呼。1991年,奇美文化基金會透過紐約的華裔製弓大師間琴商仲介秦榮(Yung Chin)買下此琴,成為奇美博物館的珍藏。

英國作曲家馮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受到詩人梅瑞迪斯(George Meredith, 1828-1909)的詩句所啟發,譜出了小提琴與管弦樂的浪漫曲《雲雀飛翔》(The Lark Ascending, 1914),並提獻給霍爾。1921年六月,霍爾在鮑爾特(Adrian Boult)指揮下於倫敦女王音樂廳進行首演。此曲是霍爾以「維奧第」首演,這更可印證此名琴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

梅因基(I. Menges, 1894- )也是位女提琴家,曾是匈牙利提琴家奧維爾(Leopold Auer, 1845-1930)的學生。她於1913年在倫敦首度登台,十分成功。她曾錄有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唱片。

在世界上扮演權威角色的英國琴商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有最知名的琴商維堯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 1798-1875),而英國有提琴收藏量驚人的收藏家吉洛特(Joseph Gillot, 1799-1873),他所收集的義大利名琴曾多達五百支以上!吉洛特是位鋼筆工廠的老闆,也喜愛收集名畫,在一次因緣際會下,他用一幅畫跟朋友交換一把小提琴,從此就開啟他的跨國提琴收購。但傳奇的是,他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竟然將大量的提琴閒置在工廠倉庫長達二十年,直到他去世之後,他的家人才請倫敦琴商哈特(George Hart)來清點提琴,這時哈特才看到這數百支名琴齊聚一堂的驚人場面,裡頭不乏有阿瑪蒂(Nicolo Amati)、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Giuseppe II Guarneri del Gesu)、白貢齊等義大利名家的作品。這戲劇性的故事發展,讓吉洛特成為史上提琴收藏的傳奇人物。

此後,英國出現不少提琴收藏家、提琴鑑定家與經銷商,塔里西歐曾為英國人評鑑提琴的眼力大為讚嘆,直至今日,世界著名的樂器拍賣公司都來自英國。

英國小提琴市場的中心則是成立於1835年的希爾琴商公司(W.E. Hill & Sons, 1835-1992)、哈特(J.T. Hart & Sons)家族企業、Edward Withers 以及John Beare等。

希爾家族中的威廉‧依伯斯沃斯‧希爾(William Ebsworth Hill, 1817-1895)是希爾琴商公司的創辦人,他的三個兒子分別是威廉‧亨利‧希爾(William Henry Hill, 1857-1927)、亞瑟‧福德瑞克‧希爾(Arthur Frederick Hill, 1860-1939)、阿弗雷德‧依伯斯沃斯‧希爾(Alfred Ebsworth Hill, 1862-1940)。希爾琴商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古琴鑑定權威,他們以企業的型態從事提琴製造、維修、研究、行銷與鑑定,並出版提琴相關刊物,但他們在1992年已完全結束營業。

哈特家族為英國知名琴商之一,約翰‧湯瑪斯‧哈特(John Thomas Hart, 1805-1874)於1825年建立提琴收藏事業。第二代的喬治‧哈特(George Hart, 1839-1891)成立哈特琴商公司(J. T. Hart & Sons)。喬治‧哈特II(George Hart II, 1860-c. 1931)與赫伯特‧哈特(Herbert Hart, 1883-1953)為其第三代,當赫伯特於1939年退休時,哈特公司也被宣佈停業。

二次大戰後,歐洲經濟蕭條,許多歐洲的製琴師及琴商紛紛移民美國,紐約琴商崛起,使得美國成為新的提琴音樂中心。英國在戰後復甦期的傑出製琴師有William Luff (1904–93)、Thomas Earle Hesketh (1866–1945)、Geroge Wulme-Hudson (1862–1952)、Arthur Richardson (1882–1965)、Maurice Bouette (1922–92)、Wilfred Saunders (b 1927)、Clifford Hoing (1903–89)、Lawrence Cocker (1912–82)、Roger Hargrave (b 1948) 以及Gimpel Solomon (b 1934)。

丹尼爾‧派克
(Daniel Parker, 1705-1761)

尼爾‧派克 (Daniel Parker, 1705-1761) 是英國最偉大的製琴師之一。派克的名字從未出現在任何的學徒記錄中,也找不到出生證明和住址,所以後人對其生平所知不多,包括師承何處。至於製琴的活躍年代仍有許多臆測和爭論,其中較為可信的說法,大約在十八世紀初期,約與英國製琴師和出版商家族中的約瑟夫‧海爾 (Joseph Hare, ?-1733) 同期。

派克早期曾經模仿阿瑪蒂 (Amati) 的型制,後來轉而仿效當時還不受矚目的史氏 (Stradivari) 長琴型。關於他的師承有很多的推論,但一般相信他是憑著與生俱來的天份,同時受到史特拉底瓦里的啟發而成就其傑出的手藝;派克可能也和倫敦聖保羅區 (St. Paul’s Area) 製琴師有著互動關係。

1687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 (James II) 訂購了一組史氏琴,使得史氏琴有機會流傳到英國。再者,和史特拉底瓦里極為熟識的克里蒙納 (Cremona) 小提琴家加斯帕雷‧維斯康堤 (Gaspare Visconti) 在1702年至1705年間出現於倫敦,派克極可能因為這兩個機緣,有幸認識並研究大師的作品。

除了製作史氏長琴型外,派克也擅長製作中提琴。著名小提琴家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是他的擁護者,曾經在1911年使用派克琴來演奏自行創作的協奏曲。可惜的是,當時義大利琴的強烈光環掩蓋了派克琴的身價,價格始終無法和品質成正比。

那塔尼.克洛斯
(Nathaniel Cross, 1700-1751)

塔尼.克洛斯 (Nathaniel Cross, 1700-1751) 活躍於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倫敦地區。這一把提琴屬於德系風格,是使用史戴納 (Stainer) 的型制所製作,弧度高拱,油漆為金黃色。

班哲明.別克思
(Benjamin Banks, 1727-1795)

哲明.別克思 (Benjamin Banks, 1727-1795) 對於英國製琴技術貢獻良多,是十八世紀後半葉在倫敦以外最優秀的製琴師。1727年出生於英國南部薩里斯伯里 (Salisbury) ,他的叔父威廉.哈特福特 (William Huttoft, ?-1747) 在凱薩琳街 (Catherine Street) 上開設了一間製琴工作室,別克思在十四歲的時候,開始向叔父製琴,原本應該持續七年的學徒生涯,卻因為叔父辭世而提早結束於1747年。之後,班哲明就留在叔父的工作室繼續製琴,直到去世為止。

別克思最早記載的樂器是一把1757年的吉他,提琴一直到1760年才出現。他是最早體認到史氏 (Stradivari) 長形琴價值的英國製琴師,其小提琴和大提琴遵循著史特拉底瓦里的規格。中提琴則顯示出史戴納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影響,尺寸偏小,身長大多不超過39.7公分。在木頭的選擇上,他慣用英國楓樹和松樹,漆色從棕、橘棕到深紅色都有。

今天他最炙手可熱的提琴則是遵循著阿瑪蒂 (Amati) 大體模子來進行一些改良,不但結構堅固、手藝精細,而且具備優美的弧度、圓融和飽滿的琴角,每一個細節都顯示出阿瑪蒂的精神,由此可見班哲明對其作品藝術性的理想與堅持。油漆品質優良且澄徹透明,帶有金色光澤的橘、深梅子紅和略泛紫的櫻桃色。音色悅耳、具備良好的穿透力,很適合弦樂四重奏的演出。

十八世紀的英國弓大多由陶德 (Dodd) 家族所製作,別克思是最早在弓上貼標籤的製琴師,他所販售的弓品質良莠不等,有些標上陶德的名字,有些則是經由陶德家族授權,同時貼上陶德和別克思的名字。別克思在1749年與安.布爾特 (Ann Burt) 結婚,育有十個孩子,其中排行第六的兒子詹姆斯 (James Banks, 1758-1831) 所製作的琴品質優良,與他同名排行第三的兒子別克思的手藝則頗為粗糙。

巴羅克.諾曼
(Barkar Norman, 1651-1724))

羅克.諾曼 (Barkar Norman, 1651-1724) ,英國製琴師。從十八世紀初期開始即對製琴感到興趣,後來深受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的影響。他的大提琴被認為是英國早期大提琴的典範,尺寸較小,有著飽滿高拱的弧度和濃醇的棕色油漆。和他的維奧琴 (viol) 一樣,他所製作的提琴內側同樣鑲嵌上押花字BN。

雖然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數量不多,品質卻很優良;不過提琴和維奧琴兩者之間的製作手法不盡相同,因此有人認為可能是工作室中其他琴師的作品。事實上,許多諾曼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確實是由後人將不同部位的維奧琴重組而成。

諾曼曾經和約翰‧海爾 (John Hare) 合作過音樂出版事業;1715年開始和那塔尼.克洛斯 (Nathaniel Cross, 1700-1751) 一起經營工作室,等到1724年諾曼過世後,便由克洛斯接手,繼續生產貼有倆人聯合標籤的提琴。

理查.杜克
(Richard Duke, 1718-1883)

查.杜克 (Richard Duke, 1718-1883) 被認為是十八世紀最傑出和多產的英國製琴師,對提琴製造的改良有卓越的貢獻。有關他的生平後人所知不多,只知道出生在倫敦附近的霍爾本 (Holborn) ,大約在1750年到1780年間活躍於倫敦。最早有記錄的標籤是在1743年,從1752年開始,他成功地模仿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史戴納 (Stainer) 琴。1760年以後,他轉而致力於研究和復興史氏 (Stradivari) 長形琴,甚至曾經仿造史特拉底瓦里的標籤,這可能和他曾經擁有一把史特拉底瓦里1692年的作品“Falmouth”有關。到了晚期,史戴納和阿瑪蒂 (Amati) 型制則成為創作的主要樣式,當時這些提琴價值超越班哲明.別克思 (Benjamin Banks, 1727-1795) ,不過到了今日,仿史氏提琴受歡迎的程度遠高於仿史戴納琴。

他作了為數不少的小提琴和38公分長的小尺寸中提琴,大提琴則相當稀少。他是除了克里蒙納 (Cremona) 製琴師以外,最常被盜用標籤的製琴師。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有許多製作廉價提琴的工廠,在琴身背部刻上了“Duke, London”的字樣,大大損毀了他的聲譽,但也由此可見他在製琴界的重要地位。

杜克也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他曾經雇用了約翰‧貝茲,約翰在他逝世以後,接管了他留給女兒的公司。杜克與自己同名的兒子,也是一位製琴師傅,但技術並不好。

文生.帕諾莫
(Vincenzo Panormo, 1734-1813)

生.帕諾莫 (Vincenzo Panormo, 1734-1813) 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 (Sicily) 島的蒙雷阿萊 (Monreale) 。他喜歡四處遊歷,十六歲時旅行到拿坡里 (Naples) 等城市,最後抵達克里蒙納 (Cremona) ,並且為白貢齊 (Bergonzi) 家族工作。後來又先後到杜林 (Turin) 和蒂洛爾 (Tyrol) ,最後到了巴黎,當時才十九歲。顯然帕諾莫很喜歡巴黎這個城市,他在那裡待了十九年後,才又開始四處遊歷,並且數度拜訪英格蘭。1789年到了愛爾蘭的都柏林,後來在英國倫敦安頓下來,直到1813年逝世為止。

他的姓氏原本”Trusiano”,”Panormo”是在他離開西西里島之後才採用的。其他一把在巴黎製造的低音提琴上,貼有作者手寫的標籤,上面的署名是”Vincenzo Trusiano Panormo”。

1791年,帕諾莫在開始在約翰‧貝茲琴室工作,因此有機會大量接觸到貝茲經手的克里蒙納 (Cremona) 提琴。後來帕諾莫著力於製作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 風格的提琴,並在英國製琴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帕諾莫具備優越的手藝和技術,木頭品質精良,使用黃色或略帶紅色的油漆。他所製作的琴音色優美並且廣受喜愛,在早期可能和史特拉底瓦里琴和白貢齊琴具有同等價值。

威廉.佛斯特
(William Forster, 1739-1808)

廉.佛斯特 (William Forster, 1739-1808) 出生於布蘭普頓 (Brampton) ,是小有名氣的提琴手,其製琴手藝啟蒙於父親威廉.佛斯特 (William Forster, 1739-1808) ,一開始學習製作紡輪,後來也作小提琴。他和與他同名的兒子是家族中最有名望的製琴師,因此,又被稱為老佛斯特 (old Forster) ,以便與兒子 ─小佛斯特 (young Forster) 作區別。

1759年佛斯特抵達倫敦,並受僱於貝克的店 (Beck’s music shop) ,後來獨立開設工作室。1762年開始,除了製作與買賣提琴外,也成為譜商和出版商,曾經出版過海頓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

老佛斯特早期作的琴如同他父親的風格,鑲線是用畫的,後來才再補上鑲嵌。晚期致力於模仿古琴製作,中提琴的尺寸稍小,遵循史戴納 (Stainer) 形制,大提琴則大多沿襲阿瑪蒂 (Amati) 風格,漆色通常為紅或淺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