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城市與時代背景
都柏林 (Dublin)
都柏林 (愛爾蘭語:Baile Átha Cliath) 是愛爾蘭共和國 (Republic of Ireland) 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位於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自十二世紀英國人在愛爾蘭統治以來,都柏林就作為愛爾蘭島的首都。十七世紀時,都柏林曾一度是大英帝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城市。目前由於許多高技術企業聚集在都柏林,所以有「歐洲的矽谷」之稱。
十五世紀末開始,以樂器演奏提供節慶活動音樂的習俗逐漸從英國蔓延至都柏林。但由於愛爾蘭島在政治與經濟地位上,頻頻遭受到衝擊與動盪不安的影響,十八世紀之前的音樂活動多少都受到限制,主要還是以大教堂為音樂發展中心。1690年,戰爭結束後,都柏林進入了穩定的殖民統治時期;做為當時大英帝國的第二大都市,都柏林開啟藝術的「黃金時期」,吸引當時眾多的歐洲音樂家前往定居或造訪,並為培養精緻藝術提供了絕佳的時空背景。
然而,在1800年通過 《1800年聯合法案》 (Act of Union 1800) 並解散愛爾蘭的國會後,都柏林瞬間喪失了豐厚的贊助資源。雖然逐漸少職業音樂家的青睞,但都柏林憑著城市自身長期營造的藝術氣息,以及業餘音樂家的崛起,引領音樂藝術邁向新的時代。1820年至1825年年間,城裡仍有十九間屹立不搖的音樂出版與銷售商以及四十二位樂器的製造師,可見當時音樂藝術在都柏林活躍的程度。
此時,都柏林的製琴事業主要以裴利(Perry) 家族為中心,其家族一脈提琴特色是以仿效義大利阿瑪蒂 (Amati) 提琴為主,提琴音色溫暖而圓潤。其中,最為著名的製琴師湯瑪士‧裴利 (Thomas Perry, c. 1744-? ) 為該家族的核心人物,其胞兄約瑟夫‧裴利 (Joseph Perry) 同樣也是一名優秀的製琴師。而湯瑪士‧裴利的弟子製琴師約翰‧麥金塔 (John Macintosh, c.1810-1840) 和威廉‧威金森 (William Wilkinson) 在日後製琴事業上也繼承且延續了裴利家族的提琴特色。
此外,當時在都柏林城市的製琴師無一不受裴利家族的影響,例如製琴師喬治‧華德 (George Ward) 的提琴作品就時常被拿與裴利家族的提琴相比較;製琴師約翰‧德拉尼 (John Delany) 相傳也曾為裴利家族製作過樂器,其提琴輪廓也較接近阿瑪蒂琴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