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西班牙

馬德里 (Madrid)

德里 (Madrid) 是西班牙 (Spanish) 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馬德里自治區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 (River Manzanares) 貫穿其中。萊昂的拉米若二世 (Ramiro II of León) 在西元939從穆斯林 (Muslim) 手中接手這座名為”Macherit”的城市,後來阿方索六世 (Alfonso VI of Castile) 在1083年時征服此地。

中世紀時期,馬德里的音樂僅有零星的發展,那時有位名叫馬德里的音樂家,為西班牙王子唐璜 (Don Juan, d 1497) 演奏雷貝克琴 (rebec) 而賺進大筆財富。後來大約在1560到1561年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Philip II) 將他的王宮遷移到把馬德里,這個地方才逐漸發展成音樂中心。

馬德里的教會音樂歷史並非根源於教堂 (cathedral) ,而是皇家唱詩班 (Capilla Real, 1634年以前分裂成法蘭德斯 (Flemish) 和西班牙兩派) 、皇家女子修道院 (convents of Descalzas Reales , 1565) 、以及Encarnación (Augustinian nuns, 1611) 。在腓力二世統治期間 (1556-1598) ,法蘭德斯唱詩班 (Capilla Flamenca) 的成員大多為歌唱家,而西班牙唱詩班 (Capilla Española) 則以器樂家為多。法蘭德斯唱詩班的重要成員包括Pierre de Manchicourt、Jean Beaumarchais、Philippe Rogier等等。西班牙唱詩班會招募幾位西班牙的歌唱家和少年歌手 (choirboy) ,但是重要的成員是管風琴家,最優秀的有Antonio、Juan以及Hernando de Cabezón。十六世紀其它代表的西班牙音樂家包括管風琴師Tomás de Santa María,以及器樂演奏家Miguel de Fuenllana。

十七世紀早期的宮廷世俗音樂主要是《愛情歌曲集》 (Cancionero de la Sablonara) ,但持續低音 (basso continuo) 與吉他聲部的樂譜已遺失。當時的情歌多以吉他伴奏,而Vicente Martínez Espinel (1550–1624) 是著名的吉他演奏家。

查瑞拉小歌劇 (zarzuela) 是西班牙結合對話及抒情音樂的傳統諷刺小歌劇,也是西班牙自己的歌劇形式。此詞彙應源於十七世紀早期第一次在馬德里演出的作品"Real Sitio de la Zarzuela"。十七世紀晚期,精緻的配器愈來愈被重視,當然也反映在查瑞拉小歌劇的樂器編制中,包括小提琴 (violin) 、古提琴 (viol) 、低音古提琴 (bass viol) 、腿琴 (viole d’amore) 、豎琴 (harp) 、吉他 (guitar) 、小號 (trumpet) 、高音小號 (clarion) 、定音鼓 (kettledrum) 、響板 (castanets) 。查瑞拉小歌劇曾在十七、十九世紀中廣受歡迎,但在十八世紀,義大利歌劇在西班牙非常流行,幾乎覆滅西班牙的地方歌劇。

史卡拉第 (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 於1729到1757年間是馬德里的大鍵琴演奏家;管風琴師José Elías是跟史卡拉第同期且活躍於馬德里的西班牙籍演奏家;而出生在巴塞隆納 (Barcelona) 的小提琴家Francisco Manalt在1733到1759年去世前,都在宮廷服務,而他的《Obra harmónica en seis sonatas de cámara de violín y bajo solo》 (1757) 在馬德里出版;另外一位小提琴家Joseph Herrando 在同年 (1757) 於巴黎 (Paris) 發行第一本西班牙小提琴教學著作。

荷西‧康特雷拉斯 (José Contreras, c. 1710-c. 1782) 是十八世紀西班牙最優秀的製琴師,他的提琴顯現出典型的義大利克里蒙納 (Cremona) 學派的風格,具有溫暖渾厚的音色,與克里蒙納學派的作品不分軒輊。有時他的琴型模仿史特拉底瓦里,而音孔則模仿瓜奈里風格,同時呈現出他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康特雷拉斯被公認為西班牙史上最傑出的製琴師。其他十八世紀末的西班牙製琴師還有荷西‧康特雷拉斯的孫子─荷西-貝德羅‧康特雷拉斯 (José-Pedro Contreras, 1765-1827) ,以及約翰尼斯‧馬利亞‧瓦倫贊諾 (Giovani Maria Valenzano, c. 1770-c. 1830) 。

附屬於Teatro de los Caños del Peral的音樂學校中設有約五十人的管弦樂團,他們於1788年舉辦第一場售票的公眾音樂會,演出海頓 (Haydn) 的交響曲;然而早在1770年代,愛好室內樂的馬德里貴族階層就十分喜愛海頓的作品,海頓的《聖母悼歌》 (Stabat mater, 1767) 於1779年演出時也大受歡迎。崇拜海頓的馬德里作曲家Guillermo Ferrer與Pablo del Moral也創作了交響曲,並於1790年3月10日在Caños del Peral附設音樂學校演出。

皇家音樂學校 (Royal Conservatory) 創立於1830年,十九世紀揚名國際的教授有Hernando (1858–61;和聲學) 、Pedro Albéniz y Basanta (1830–54; 鋼琴) 、Saldoni (1839–41;聲樂) 、Arbós (1888–91; 小提琴) 、Felipe Pedrell (1894–1904; 音樂史與合唱音樂) 。

十九世紀,馬德里的著名作曲家包括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 (Verdi) ,他的歌劇作品十分受到貴族喜愛:羅西尼 (Rossini) 於1831到1832年來到馬德里,他受委託而創作的《聖母悼歌》 (Stabat mater) 在此舉行首演;李斯特 (Liszt) 於1844年舉行的音樂會獲得熱烈迴響;其他還有葛令卡 (Glinka) 1845) 、奧芬巴赫 (Offenbach) (1870) 、聖賞 (Saint-Saëns) (1880-1908) 、古諾 (Gounod) (1882) 、在1892年被馬德里人視為偶像的普契尼 (Puccini) ,而彭德瑞斯基 (Paderewsk) (1902) 和史特拉汶斯基 (Stravinsky) (1916) 的作品都在馬德里造成轟動。

十九世紀開始,管弦樂團陸續成立,到了十九世紀末,馬德里的交響樂發展型態趨勢愈來愈國際化,跟大部份歐洲大城市一樣,往往偏好演出國際知名作曲家的作品,而忽略了本土作曲家。

十九世紀著名的西班牙製琴師包括Francisco España (1793-1877) 、阿古斯丁‧阿爾塔米拉 (Agustin Altimira, 1805-1882) 、以吉他作品最為著名的馬奴耶爾‧拉米雷斯 (Manuel Ramirez, 1869-1920) 。他們大多的提琴作品都是模仿義大利克里蒙納 (Cremona) 學派的風格,有些則受到法國風格的影響。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馬德里的音樂發展停滯,直到愛樂協會 (Sociedad Filarmónica, 1901-1936) 、交響樂團 (Orquesta Sinfónica, 1901, 由Enrique Fernández Arbós指揮) 、以及愛樂樂團 (Orquesta Filarmónica , 1915, 由Bartolomé Pérez Casas指揮) 的創立才復甦了音樂生活,這些組織演出古典、浪漫以及現代作品,成功推動了西班牙的管弦樂活動。二十世紀初活躍於馬德里重要作曲家中,只有法雅 (Falla) (1899到1907年居住在馬德里) 對該城市的音樂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力。普羅高菲夫 (Prokofiev) 於1935年在馬德里舉行《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No. 2) 的世界首演,由他親自指揮。國家交響樂團 (Orquesta Nacional) 於1938年演出許多西班牙作曲家的作品,包括Bautista、Bacarisse、Casals、Javier Gols、Rodolfo Halffter,以及Turina。

馬德里的音樂發展在1980年代初期由於得到國家與地方左派政權 (left-wing governments) 的支持而蓬勃發展。Círculo de Bellas Artes 成立於1983年,主要推動馬德里的當代文化與音樂;隔年,一年一度的秋季音樂節 (Festival de Otoño) 首次登場,曾經參與馬德里音樂節的音樂家包括萊喜 (Steve Reich) 、布列茲 (Pierre Boulez) 以及凱基 (John Cage) 。

國家音樂廳 (Auditorio Nacional de Música) 於1988年啟用,演出法雅的Atlántida。此音樂廳是國家交響樂團與合唱團 (Orquesta y Coro Nacional) 的所在地。1992年,馬德里被名為歐洲文化首都,並主辦多場音樂盛會,包括‘Madrid, Villa y Corte’系列音樂會,它主要復興17到十九世紀的西班牙少數作品。

二十世紀西班牙著名製琴師有梅爾‧克拉拉‧伊天那 (Maire Clara Etienne, 1867-1935) 、以吉他作品聞名的伊格納休‧弗列塔 (Ignacio Fleta, 1897-1977) 、費南多‧索拉 (Fernando Solar, 1922-?) ,他們製作的提琴風格主要也是受到義大利學派的影響。

十七世紀晚期,器樂漸受重視,也帶動了西班牙製琴工業的發展,著名製琴師首推荷西‧康特雷拉斯,西班牙提琴風格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義大利和法國這些製琴大城;而十九、二十世紀管弦樂團的陸續成立,更突顯出音樂的蓬勃發展。而在西班牙製琴業中,吉他發展也十分興盛,十六世紀的維烏埃拉琴 (vihuela) 流行於上層貴族,這是吉他的前身。托列士 (Antonio de Torres Jurado , 1817-1892) 被視為「吉他界的史特拉底瓦里」,其成就造就了今日吉他面貌,他所設計的古典吉他琴橋,未遭到任何修改而沿用至今,他的發明更促成了西班牙製琴學校的成立,且直接影響了十九到二十世紀的重要製琴師,像是拉米雷斯 (Ramirez)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