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姆斯特丹是现今荷兰的首都,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从它的音乐历史可以反应出这个城市的成长:它在十三世纪仍只是一个小渔村,到了十七世纪的黄金时期,则演变成世界贸易中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和金融中心,活络的商人与贵族活动,促进音乐的快速成长,不仅使音乐成为当地重要休闲活动之一,并大量提升音乐活动的数量;而政府持续支持音乐的态度更助长音乐发展,国际知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即是在这一时期创立(1888年),直至今日还是颇受各方好评。

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当时在许多地区的大教堂中都有管风琴的设置,这也反应到了阿姆斯特丹乐器制作的发展。阿姆斯特丹的制琴业基本上是以君.冯‧寇佛兰 (Jan van Covelens, c. 1740-1532) 为起点,他是管风琴制琴师与修复师,在十六世纪设计了管风琴的新款样式,后来普遍成为南尼德兰(其区域大致在现今的比利时、永布公国、卢森保及林保公国等地)及法国当时最为流行的管风琴样式。

十八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为管风琴制造重镇,而它除了诞生许多管风琴制造名家之外,在其它乐器制造的表现也相当亮眼,如十七世纪钟琴为弗朗西斯 (François)兄弟及彼得‧希磨尼 ( Pieter Hemony) 所研发;木管乐器的制造在1670年至1810年间繁荣发展,1685年至1735年达到高峰,特别是木笛、长笛、双簧管及巴松管的制作。创立于1779年的「Meincke and Pieter Meyer」,是阿姆斯特丹地区第一间大量制造钢琴的公司,继伦敦、奥古斯堡、维也纳、巴黎后,阿姆斯特丹在1840年也成为了乐器制造中心。

在提琴制作方面,尼德兰的制琴业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阶段约由1650年开始,直至1728年彼得‧罗姆布斯 (Pieter Rombouts, 1667-1740) 逝世为止,第二阶段尼德兰的制琴中心由阿姆斯特丹转至海牙(Hague),年代约由1728年至1850年止,第三阶段则由1850年至二十世纪。尼德兰的制琴家们制作乐器外,他们也修理乐器并当起商人进口法国及德国的提琴。

君.布密斯特 (Jan Bourneester, 1629-1681),许多的提琴专书上均提到其乐器具有相当高的质量,但由于他所留下来的乐器相当稀少,因而无法明确指出其乐器特点,目前来说"布密斯特"仅是文献纪录中的一个名字而已。

接下来是科尼利厄斯‧克莱曼 (Cornelis Kleynman) 是弗朗西斯.吕波 (Francis Lupo, ?) 的继子,在他少数留存下来的乐器中呈现出优雅的阿玛蒂风格。威廉‧冯达‧塞德 (Willera van der Syde, 1663-1708) 的作品呈现出许多个人特色,某些部份则反应了克莱曼提琴的概念;如果形容克莱曼的乐器为“优雅的”,那形容冯达‧塞德的乐器特色就是“强壮的”。

另一位知名制琴家亨德利克‧雅各布 (Hendrik Jacobs, 1630-1699),早期作品呈现出阿玛蒂式风格,就像早期的克莱曼一样,但雅各布晚期的作品则呈现出较为强壮的风格,约于1685年开时,雅各布的作品出现了转变。继子罗姆布斯拥有完美的琴身厚度、温暖的红色油漆,提琴整体的拱度及音孔形状倾向约克柏.史戴纳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概念。

罗姆布斯在1728年逝世后,阿姆斯特丹的黄金时代也在此时期结束,尼德兰的制琴中心由阿姆斯特丹转移至另一个城市海牙(Hague),由海牙制琴师约翰尼斯‧贝纳德‧屈佩尔 (Johannes Bernard Cuypers, 1781-1840) 所建立,年代约由1728年至1850年止。而在阿姆斯特丹的后代的制琴家们,则多以晚期罗姆布斯的提琴为模型制作,但作品的质量、工艺技术及漆料就不及罗姆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