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城市與時代背景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是瑞典的首都,创建于1255年,是梅拉伦湖 (Lake Mälar) 和波罗的海 (Baltic) 中间的小岛,很快地就发展成重要的贸易中心。瑞典国家政府、国会以及皇室宫殿都设在斯德哥尔摩,德国人口占大多数。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联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之美誉。
从十三世纪起,斯德哥尔摩就已经成为瑞典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十六世纪的皇家宫廷雇用鲁特琴家、歌手和其他音乐家,军队行进时有小号和鼓手的演奏。1620年时,20位德国音乐家与作曲家安德烈‧迪本 (Andreas Düben) 一起来到斯德哥尔摩,迪本和他的学生主导了斯德哥尔摩十七世纪的音乐发展,并担任宫廷的管风琴师。
将小提琴引进瑞典的最大功臣就是克里斯缇娜皇后 (Queen Christina) ,她在1647年召集六位法国小提琴手来为她演奏,而同样来自法国的芭蕾舞者和歌唱家创作出几首芭蕾舞曲,而小提琴则非常适用于舞蹈伴奏,经常被用来演奏持续低音 (drone) 以丰富音乐结构并加强节奏感。当时的瑞典虽然处于穷困环境,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让音乐迅速从欧洲大陆传播开来,盛行于宫廷和上流社会。小提琴同时也受到下层阶级人们的喜爱,虽然有人自己制作乐器,但作工粗糙,音色也不是很好。1652年,意大利知名阉歌手 (castrato) 抵达此地,他们演出清唱剧和歌剧选段,但自1654年克里斯缇娜皇后退位后,这些意大利和法国的音乐家就离开了瑞典。继位的国王十分好战,不重视音乐,而波罗的海周围国家不久后都纳入了瑞典的版图。不过,斯德哥尔摩还是吸引邻近的外京剧团 (theatre troups) 前来演出,当时发展活跃的德国教会音乐作曲家有盖斯特 (Christian Geist, c. 1640–1711) 与李特 (Christian Ritter, 1645-1725) 。
第一位小提琴制作家是来自斯德哥尔摩的John Elg (1670-1732) ,他的作品有些被保存下来。十八世纪前半,斯德哥尔摩的制琴师非常少,代表人物为J. F. Weideaan和Sven Beckman。为了支持国内制琴业,皇室于1756年颁布了禁止进口乐器的法令,而斯德哥尔摩日益增加的制琴师们申请希望可以采用标志 (hallmarking) ,1760年时这项提案被通过,新的乐器要经过标志稽查会 (Inspectorate of Hallmarking) 的验证,没有标志的小提琴不得贩卖。许多瑞典十八世纪的小提琴琴头上都还完整保有此标志,提醒着我们这段贸易保护时期 (protectionist period) 。
业余的管弦乐团从1738年开始盛行,文学与音乐协会Utile Dulci (1766–86) 成立后发展达到高峰,此团体由许多专业音乐家和贵族的业余器乐家和歌唱家所组成。瑞典皇家音乐学院 (Kungliga Musikaliska Akademi) 于1771年由古斯塔夫三世 (Gustavus III) 成立,他是一位有才能的剧作家 (playwright) ,在1773年更成立了瑞典皇家歌剧院 (Kungliga Teaterns Operascen) ,十八世纪末有许多管风琴音乐会都在此地举行,为歌剧院增添新的风采。
斯德哥尔摩制琴师彼得‧海尔斯腾 (Peter Hellstedt, fl. 1736-1772) 和史文‧贝克曼 (Sven Beckman, 1717-1762) 到1760年代为止主导着制琴业的发展,后来Johann Öhberg the elder将十八世纪的制琴艺术带到最高峰;1781年欧博格 (Öhberg) 家族式微后,瑞士的制琴市场主要以Eric Sandberg、Daniel Wikström、Johan Jerner和Mathia Petter Kraft为主要人物。琴制为高拱形弧度的史戴纳 (Stainer) 提琴,当时盛行于欧洲,瑞典也不例外。
十八世纪后半,乐器限制进口的政策让瑞典不受到外来风格的剧烈影响,虽然保存固有的风格,也持续在进步,提琴的质量在老欧博格时期达到巅峰。这意味着十八世纪时,瑞典的弦乐器质量独树一格,跟其他国家很明显地区隔开来。遗憾的是,许多这时期的乐器都已遗失,因为拥有者不是缺乏兴趣,就是没有能力好好维护它们。
1816年,进口品的禁运令被废除,外国乐器和制琴师涌入斯德哥尔摩,像是德国的欧特 (C. W. F. Otto, 1808-1884) 、捷克的罗伯特‧帕乌鲁斯 (Robert Paulus, 1854-1936) 、施耐德 (F. E. Schneider, ?-1925) 这是那一国的制琴师? 查不到,这个盛况带来许多崭新且现代的想法,模仿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 和瓜奈里 (Guarneri) 琴相继出现,而大多数新琴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标记,十九世纪重要的瑞典制琴师包括尼斯‧尼尔森 (Nils Nilsson, 1842-1929)、艾瑞克‧林霍尔姆 (Erik Lindholm, 1874-1952)等等。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斯堪第半岛国家的古提琴 (fiddle) 团体开始发展出音乐会演出 (concerted playing),地方音乐厅和舞蹈场所出现边拉琴边跳舞的古提琴家 (dance fiddler) 与其他如手风琴家 (accordion) 、钢琴乐手和鼓手等共同演出的景象。这些国家的民间音乐的复兴使得「小型音乐会」 (session) 日渐茁壮,一些小型的业余器乐团体在公开场所聚集演奏,乐手通常包含一位古提琴演奏者,其性质为消遣娱乐,通常并未加入舞蹈。
大约从1870年开始,愈来愈多的欧洲炫技名家相继来到斯德哥尔摩,十九世纪开始许多著名的歌剧管弦乐团成立,他们除了演奏贝多芬、李斯特、布拉姆斯和鲁宾斯坦的作品之外,也有演出瑞典作曲家的作品等。
管弦乐团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新音乐厅的落成与音乐会兴起。1878年,皇家音乐学院 (Musikaliska Akademi) 建造了新的音乐厅,作为独奏会和室内乐的演出场地;另一座音乐厅则以举办低价的「民间音乐会」 (folk concerts) 为主;1891年启用的 ”Skansen”是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除了有古提琴手和民间歌手演出外,合唱和民间音乐的表演都非常受欢迎。1890年代,音乐会发展十分兴盛,北欧音乐节和第一场国家男声合唱会议 (national male chorus meeting) 的举办都凸显著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音乐团体方面,十九世纪中开始出现小型的音乐组织,有的专门演出十八世纪的室内乐,有的则推展当代音乐,更有电子音乐工作室的创立。二十世纪末,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管弦乐团 (Royal Stockholm PO) 与瑞典皇家交响乐团 (Swedish RSO) 成立。
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历史博物馆 (Musikhistoriska Museum) ,创立于1899年,收藏大量的器乐作品和瑞典的民间音乐曲集,并举办历史与民族音乐会。其它音乐机构还有瑞典民间歌曲暨民间音乐研究中心 (Svenskt Visarkiv, 1965) 、国立声音与影像纪录档案馆 (Arkiv för Ljud och Bild, 1979) ,而音乐文化促进基金会 (Stiftelse Musikkulturens Främjande) 是一个私人收藏机构,从1973年起开放参观,馆内收藏许多乐器和法国歌剧的乐谱。
雷克桑德 (Leksand) 是北欧唯一的制琴学校,成立于1982年,它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西北方、瑞典最大湖之一的锡利扬 (Siljan) 湖畔,此地拥有丰富的瑞典传统民间音乐以及木工技艺。多年来,北欧国家制琴业发展几乎是静止的状态,虽然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兴盛,但制琴与修琴业始终无法跟上脚步,直到位于瑞典雷克桑德的斯堪地小提琴制作学校 (Scandinavian Violin Making School)成立。
这所由当地政府管辖的音乐学校提供瑞典孩童们学琴的机会,增加了小提琴的需求量,因此前往音乐学校就读的学生愈来愈多,许多年轻音乐家加入当地的管弦乐团;以小提琴为主的民间音乐也发展得更为蓬勃。从这里训练出来的制琴师很快地在北欧和国际间获得良好声誉,许多早期的毕业生在瑞典各地的小镇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拉森 (Jan Larsson) 和维克伦德 (Roland Viklund) 就是优秀制琴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