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蒙納学派 (Cremona School)

里蒙纳 (Cremona) 学派的产生对于后世制琴界有着很大的传承与教育意义,以文艺复兴当时的情况来看,商业活动大量增加,使小提琴买卖的交易量与销售的市场相当大,也让各制琴学派蓬勃发展,常见父子或整个家族传承接续的情况。克里蒙纳的乐器制造始于1520年代,传说中,制琴家马丁尼哥 (Giovanni Leonardo da Martinengo) 及学徒安德烈‧阿玛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 从布雷西亚 (Brescia) 搬到克里蒙并开设工作室,开启了克里蒙纳的制琴王朝。十七世纪初的战乱与瘟疫,曾重创了克里蒙纳提琴制造的发展,而后尼可罗‧阿玛蒂又将克里蒙纳学派发扬光大,培育出制琴史上一位位重要的幕后推手,如卢杰利 (Francesco Ruggieri, c. 1620-1698) 、安德烈‧瓜奈里、卢杰利 (Giovanni Battista Ruggeri, 1653-1711) 等人。

当布雷西亚 (Brescia) 的制琴大师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1631) 逝世后,制琴中心的领导地位遂由克里蒙纳所取代,直至十七世纪中叶,克里蒙纳的琴价已远高于布雷西亚 (Brescia) 的琴。在这些制琴师的经验传承之下,使克里蒙纳制琴学派的生命绵延不绝,直到史特拉底瓦里的年代,终于将克里蒙纳的制琴学派达到了技巧与声誉的巅峰,雄霸于意大利与全世界。

令人惋惜的是,当史特拉底瓦里与耶稣‧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这两位大师辞世不久后,克里蒙纳的提琴事业约于1760年代开始衰落了。其原因可分为几个方面:北意大利的政治与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制琴家族学派后继无人而使制琴传统失传;太多阿玛蒂、卢杰利 (Ruggieri) 、史特拉底瓦里大师的作品在北意大利流动,而影响到消费者向当代作者订购新琴的意愿;另外也受到德国米腾瓦将提琴产销导入企业化的因素,导致意大利坚持手工提琴制造的传统逐渐没落。

到了1850年代,从目前资料可知,克里蒙纳当地仅剩下三位制琴师制琴,分别为恩里柯‧契鲁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彼得罗‧葛禄立 (Pietro Grulli, 1831-1898) 、朱塞佩‧贝尔特拉米 (Giuseppe Beltrami, 1889-1973) ,三人皆以商业利益为制琴考虑,手工琴较少。在1937年为庆祝史特拉底瓦里去世两百周年,而成立国际提琴制作学院 (International Violin Making School) 之后,使得1950年后克里蒙纳 (Cremona) 的制琴传统再度复苏。

十九世纪初,提琴演奏家发挥了史特拉底瓦里与瓜奈里等名琴的潜力,让世人见识到这些名琴的优越性,促使克里蒙纳的名琴被赋予古董的价值。这些名琴经历了不同演奏家的人生际遇之后,丰富的传奇典故更增添了名琴的历史焠炼。二十世纪中叶,世人再度崇尚手艺与传统价值,使得意大利制琴师傅的手工琴艺再度为人所珍爱,各地的制琴师也以传承克里蒙纳制琴技术为号召。1938年,意大利政府在克里蒙纳克里蒙纳设立了国际制琴学校,制琴工作室也日益增多,使它重新获得了制琴圣地的名声。

阿玛蒂家族 (Amati Family)

里蒙纳 (Cremona) 制琴学派在现今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时,在欧洲其他地区亦有其他制琴学派存在,可惜传承下来的学派不多。制琴学校对于提琴各个部分的原料、材质或是弓的素材等方面都有非常精细的考究,克里蒙纳学派的产生对于之后制琴界有着很大的传承与教育意义。以当时的情况来说,由于文艺复兴的兴起,商业活动大量增加,买卖小提琴的交易量相当大,无论是官方、非官方,教堂、平民等等,销售小提琴的市场不小,也让各个制琴学派蓬勃发展,而各学派中常可见父子或整个家族传承接续的情况,首屈一指的即是阿玛蒂家族制琴学派。

安德烈.阿玛蒂 (Andrea Amati, c. 1505-1577) 是阿玛蒂家族学派的创始人,关于他生卒年代有不同说法,暂时可以确定的是他出生于1505年左右。安德烈在1525年,或是更早以前便成为了一名制琴师,1538年他成立了个人提琴工作室,对于整个家族的发展而言,这个工作室代表了一个开端。十六世纪中的他已是一位名气鼎盛的制琴师,去世后由两个儿子安东尼奥.阿玛蒂 (Antonio Amati, c. 1540-1607) 和基罗拉摩.阿玛蒂 (Girolamo Amati, c. 1550-1630) 继承自家学派,兄弟两人继续以阿玛蒂这个姓为依归延续学派的生命;1580-1630年间,阿玛蒂家族所制造的提琴占有很大的市场比例,同时亦影响了后来的制琴学派。

阿玛蒂家族学派就在第三代传人手中发扬光大,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是基罗拉摩.阿玛蒂的儿子,1630年代的尼可拉堪称是克里蒙纳学校最优秀的制琴老师,教导出的后代杰出制琴师如瓜奈里 (Guarneri) 、卢杰利 (Rugeri) 、弗朗切斯科‧卢杰利 (Francesco Ruggeri, c. 1620-1698) 、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等人,每一位皆是现代小提琴发展重要的幕后推手。其他如布雷西亚 (Brescia) 地区来说,也有很优秀的竞争者存在,但克里蒙纳地区制琴家的竞争力如何不亚于其他地区,阿玛蒂家族确实具有很大的贡献,以提琴设计或制琴方法而论,至今都是让后人备受肯定的。

1684年尼可拉去世, 阿玛蒂家族的光环传至基罗拉摩二世 (Girolamo II Amati, 1649-1740) 手上;由于家族中投入制琴的成员不多,加上,提琴制作迅速蔓延到其他地方,如米兰 (Milan) 、威尼斯 (Venice) 、曼图阿 (Mantua) 、波隆纳 (Bologna) 、罗马 (Rome) 和拿波里 (Naples) 都有多位制琴家。高度竞进争之下,基罗拉摩二世于1697年远走他乡,迁居到皮亚琴察 (Piacenza) ,直到 1715年才再度回到克里蒙,自此到1740年去世其间,便很少有作品问世。阿玛蒂家族从此销匿于意大利制琴行列。

卢杰利家族 (Ruggier Family)

朗切斯科‧卢杰利 (Francesco Ruggeri, c. 1620-1698) 、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等人,每一位皆是现代小提琴发展重要的幕后推手。为卢杰利家族的创始人,被视为是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最早的学徒,他的琴充满着强烈的阿玛蒂制琴风格。今日,弗朗切斯科的乐器则受到高度的肯定,几乎与阿玛蒂琴的价值旗鼓相当。弗朗切斯科有四个儿子协助他制琴,分别为乔凡尼‧巴蒂斯塔、盖庆托‧卢杰利 (Giacinto Ruggeri, 1661-1697) 、文钦佐 (Vincenzo Ruggeri, 1663-1719) 、卡洛 (Carlo Ruggeri, 1666-1713) ,他过世后则由儿子们继承家族的制琴工作室,其中只有文钦佐达到与其父相同水平的成就。

瓜奈里家族 (Guarneri Family)

德烈‧瓜奈里 (Andrea Guarneri, 1623-1698) 为瓜奈里家族学派的创始人,他原为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的学生,而瓜奈里家族可说是与阿玛蒂家族同列为制琴史上极具贡献的重要家族。安德烈的其中两个儿子-彼得罗‧瓜奈里 (Pietr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与朱塞佩‧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 也是制琴师。长子彼得罗后来迁居于曼图阿 (Mantua) ,并在宫廷乐团里担任小提琴手,被称为「曼图阿的彼得罗」 (“Pietro di Mantova”,即“Peter of Mantua”) ;次子朱塞佩‧瓜奈里的两个儿子也成为制琴师-彼得罗‧瓜奈里 (Pietro Guarneri, 1695-1762) 与朱塞佩‧瓜奈里‧耶稣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

长子彼得罗后来移居威尼斯而被称为「威尼斯的彼得罗」 (“Pietro di Venezia”,即“Peter of Venice”) ,以区别与他同名的伯父;次子朱塞佩即为享誉盛名的「耶稣‧瓜奈里」 (Guarneri del Gesù)。

耶稣‧瓜奈里注定成为瓜奈里家族中最卓越的制琴家,他将瓜奈里琴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境,被誉为史特拉底瓦里之后最伟大的制琴师。

史特拉底瓦里家族 (Stradivari Family)

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其名震烁古今,可说是提琴制造史上的伟人。他的故居与制琴工坊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供人参观凭吊。而坊前的一块纪念碑这样写着:「这间屋子曾是史特拉底瓦里制作最高质量小提琴的地方。因为他精湛的手艺,使克里蒙纳 (Cremona) 成为一座无法被遗忘的城市。」

史特拉底瓦里不断于琴身形制尝试各种试验,确立了提琴的最佳规格,成为后代仿效的典范,他将提琴的形式、比例、油漆及音色等,发展到最高的境界。史特拉底瓦里琴体的优越架构以及无与伦比的醇美音色,在当时可说是无人能出其右,直到耶稣‧瓜奈里的出现才堪与匹敌。然而他的油漆在制琴史上已臻至最高境界,被视为是创造力极为成功的表现。

史特拉底瓦里的其中两个儿子-弗朗切斯科 (Francesco Stradivari, 1671-1743) 与欧莫柏诺 (Omobono Stradivari, 1679-1742) 继承父业。在父亲追求完美的磨练下,他们制作的琴也有杰出的水平,只因被长寿的父亲成就所掩盖,而无法显露他们的艺术天赋来一展长才。史特拉底瓦里逝世不久之后,欧莫柏诺与弗朗切斯科也相继去世,史氏家族制琴事业的传承也随即中断。

白贡齐家族 (Bergonzi Family)

洛‧白贡齐(Carlo Bergonzi, 1683-1747)为白贡齐家族的创始人,也是十八世纪克里蒙纳 (Cremona) 最有名的制琴师之一,现今被认为是与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和耶稣‧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旗鼓相当的制琴大师。卡洛可能曾追随约瑟夫‧瓜奈里及文钦佐‧卢杰利 (Vincenzo Ruggeri, 1663-1719) 制琴,又曾是晚年的史特拉底瓦里之助手,因此有学者认为他是史特拉底瓦里最优秀的学生及继承人。然而,就制琴风格而言,卡洛的琴几乎承袭了瓜奈里家族的特征。

卡洛的两个儿子米凯莱‧安杰洛 (Michele Angelo Bergonzi, 1721-1758) 与佐西莫 (Zosimo Bergonzi, 1724-1773) 皆继承父业成为制琴师。佐西莫的两个儿子尼可罗 (Ncola Bergonzi, 1754-1832) 卡洛二世 (arlo II Bergonzi, 1757-1836) 接管了白贡齐的制琴家族事业。

契鲁蒂家族 (Ceruti Family)

凡尼‧巴蒂斯塔‧契鲁蒂 (Giovanni Battista Ceruti, 1756-1817) 为契鲁蒂家族的创始人。乔凡尼‧巴蒂斯塔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斯托里奥尼 (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 的学生,根据研究指出,他早期是接受白贡齐兄弟 (Nicola Bergonzi、Carlo II Bergonzi) 制琴工艺的指导。十九世纪初期,乔凡尼‧巴蒂斯塔被视为主导克里蒙纳 (Cremona) 制琴业的杰出制琴师。他重振了克里蒙纳制琴传统,并且超过三代的契鲁蒂家族都将主导着克里蒙纳学派。

乔凡尼‧巴帝斯的儿子朱塞佩(Giuseppe Ceruti, 1785-1860)也是位制琴师,但其作品甚为稀少。朱塞佩的儿子恩里柯(Enrico Ceruti, 1806-1883) 是位杰出且多产的制琴师,其中有些小提琴更被评列为十九世纪的杰作。恩里科享有国际名誉声望,被评价为十九世纪前五位顶尖的小提琴制琴家之一。

彼得罗‧瓜奈里
(Piert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得罗‧瓜奈里 (Piert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出生于克里蒙纳 (Cremona) ,为安德烈.瓜奈里 (Andrea Guarneri, 1626-1698) 之子,可能亦为安德烈的学生,但也有传闻指称师承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1670-1678年于父亲工作坊中制作提琴,作品中部分以他父亲之名为标签的提琴亦为他所制作。1679年离开父亲的工作坊,1680年迁徙至曼图阿 (Mantua) ,因为精通古提琴及小提琴的演奏,使他成为曼图阿宫廷管弦乐团的成员。

其提琴为尼可罗.阿玛蒂的宽大样式,并引用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约克柏.史戴纳 (Jacob Stainer, 1617-1683) 的风格,所制作的大提琴作品皆非常卓越。提琴漆色皆非常良好,音色较无力度但甜美。

乔凡尼‧马里‧德‧布塞托
(Giovanni Maria del Bussetto, 1640-1681)

凡尼‧马里‧德‧布塞托 (Giovanni Maria del Bussetto, 1640-1681)是十七世纪优秀的制琴师,约于1670年至1680年间活跃于克里蒙纳 (Cremona),也可能活跃于布雷西亚(Brescia)一地。在当今展示的意大利名琴中,甚少看见由布赛托制作的琴,这是因为目前可确认为布赛托制作的提琴,数量相当稀少。不过提琴质量相当精美优良。

因此,有关布赛托提琴风格、特征、制作日期等的描述,总是充满冲突矛盾。除了木头和高质量的琴漆与当时的阿玛蒂 (Amati) 学派相似外,无论是模子、琴头、F孔和琴板的翻边都异于当时的制琴风格。从高度工艺技巧与工整的外观来看,布赛托可说是当时顶尖的制琴师;在克里蒙纳制琴史中,也是位奇特且神秘的制琴师。

现今能确认是布赛托所制乐器相当少,但那些提琴有着容易辨认的特殊F孔,及相当方正的轮廓,并热烈地被讨论着。虽然对布赛托乐器的评价多变不一,但他所制作的高质量乐器,堪与当代最伟大的制琴师比拟,且他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其他克里蒙纳制琴师的杰作。例如有把约制于1680年的提琴,面板有相当优良的涂漆,就被误认为是朱塞佩‧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 所制的提琴。「不是他做的提琴,被误导为他的作品;是他的杰作,反而被误认为是别人的作工」,这对布塞托来说的确不甚公平!

贾寇莫‧詹纳罗
(Giacomo Gennaro, 1624-1701)

描述意大利制琴师的相关书籍中,往往找不到贾寇莫‧詹纳罗 (Giacomo Gennaro, 1624-1701)这位制琴师的名字的;但在希尔(Hill)的《瓜奈里家族之小提琴制琴师》(The Violin Makers of the Guarneri Family)一书中,就有简单地提到这位优异的克里蒙纳手工艺匠。贾寇莫‧詹纳罗是他的正式名字,但他烙印在提琴标签上的名字为”Jacobus Januarius”,是拉丁同义字,所以一般都以后者称呼之。

制琴师詹纳罗鲜为人知,他是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的学徒及工作伙伴,官方文件上显示詹纳罗从1641年至1646年居住在阿玛蒂家中。他的作品相当罕见,至今仅二至三件乐器被确定。他一直帮阿玛蒂工作,提琴上鲜少贴上自己的标签;也很可能他所制作的乐器,被今人误认为是师父的杰作,如尼可罗‧阿玛蒂、安德烈‧瓜奈里(Andrea Guarneri, 1623-1698)。詹纳罗作品的做工相当纯净匀称,与尼可罗‧阿玛蒂的风格极其相近。提琴的涂漆几乎都是金黄色泽,堪与克里蒙纳大师级的作品相仿;同时乐器亦有非常卓越的音色。

彼得罗‧葛禄利
(Pietro Grulli, 1879-1898)

得罗‧葛禄利 (Pietro Grulli, 1879-1898) 原先跟随弗朗切斯科‧吉西 (Francesco Ghisi) 制作钢琴。1859年左右,因为战争而导致钢琴需求量减少;吉西便建议葛禄利转向小提琴制作,去发展个人事业。1862年,葛禄利卖出了自制的第一把小提琴。1870年,还居住在克里蒙纳 (Cremona) 的制琴家,只剩下葛禄利和恩里柯‧契鲁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等人;当时,加埃塔诺‧安东尼亚齐 (Gaetano Antoniazzi, 1825-1897) 已经迁居米兰 (Milan) 。在1866-1872年的战乱期间,文献上对葛禄利的制琴记录完全阙如;直到1876年左右,葛禄利的作品才重现世间,登录文献,大部分是「几乎不用任何辅助工具」的纯手工乐器。

葛禄利所制的提琴极富潜力,偶尔有几把琴并不一贯,略欠优雅,甚至一两个鉴赏家把他排除在克里蒙纳学派外;但他仍为晚期克里蒙纳制琴学派的代表之一,却是众所公认。葛禄利有些优秀作品,承袭了晚期克里蒙纳制琴大师洛兰佐‧斯托里奥尼 (Lorenzo Storioni, 1744-1816) 的迷魅特质,呈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轻快的风格。葛禄利制作的小提琴面板和边角非常厚实,弧形完美流线顺畅。未经加工的翻边较为粗厚。或红棕或褐色的琴漆,泛出沉稳温暖的光泽。

这把提琴有部分细节涵带恩里柯‧契鲁蒂的特色,外观却显得相当豪迈壮硕,琴头十分工整。经由研究的推断,葛禄利应该是在德国购买琴头,回到克里蒙纳装配在这把琴身上,最后再涂漆完成。这种做法,显现了克里蒙纳晚期的商业风气。

安东尼奥‧卡培拉
(Antonio Capela,1932-)

东尼奥‧卡培拉 (Antonio Capela,1932-f.1979)出生于葡萄牙埃斯皮纽 (Espinho) ,是多明哥斯‧费雷拉‧卡培拉 (Domingos Ferreira Capela, 1904-1977) 的儿子,彼得罗‧史卡拉波托 (Pietro Sgarabotto, 1903-1990)的学生。他采用父亲的风格制作,使用金黄色的漆色。

朱塞佩‧贝尔特拉米
(Giuseppe Beltrami, 18??-1881)

前无从得知有关这位制琴师的详细生平,但可确定的是,他与恩里柯‧契鲁蒂 (Enrico Ceruti, 1806-1883) 是同时期的人,当时在克里蒙纳 (Cremona ) 的制琴师并不多。他于1870-1880年左右,活动于克里蒙纳附近的维斯卡瓦托 (Vescovato) 。他曾经帮忙阿里斯蒂德‧卡瓦利 (Aristide Cavalli, 1856-1931) 建立「蒙台威尔第工作室」(Claudio Monteverde Workshop),有许多学徒在此地工作。那个年代的提琴风格,几乎都受到契鲁蒂 (Ceruti) 的启发,高度原创性设计,中等偏高幅度面板、琴头螺旋状平凡、微斜的F孔、涂漆色泽为明亮的红褐色、音色甚强而有力。目前留于世上的作品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