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德蒙学派 (Piedment School)

意大利皮德蒙 (Piedment) 行政区,虽然在政治归属上数度易主,但杜林 (Turin) 始终为最繁华的城市中心。1650-1754年间,杜林地区进入制琴精华时期,由恩里柯.科提那 (Enrico Catenar, c. 1620-1701) 领导,陆续几位大师吉奥弗亥多.卡帕 (Gioffredo Cappa, c. 1653-1717) 、法布里奇奥.森达 (Fabrizio Senta, c. 1630- c. 1700) 、史宾瑞托.索尔萨那 (Spirito Sorsana, c. 1714-c. 1740) 、乔凡尼.弗朗切斯科.契隆尼亚 (Giovanni Francesco Celoniati, 1676-c. 1754) ,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构筑出皮德蒙制琴特色。其制琴特征包含提琴单片背板制作,而琴头螺旋部分的工法和其他制琴家相异,皮德蒙学派使用特殊刻刀,沿着琴眼的圆弧轮廓刻凿而成,并非笔直地朝下凿刻。琴颈外形和F孔形状相似,左右相互对称,琴颈转入琴头衔接处较为纤细,此为德国学派的特色 (其他意大利学派则成对称轮廓) 。

日后除了少数几位作者,如Nicola Giorgi外,重要制琴家并不常见,使得皮德蒙提琴系统面临断层危机;直到柯西奥伯爵出现,接济贫困的乔凡尼‧巴蒂斯塔‧瓜达尼尼,并将他永久留在杜林后,才再次将皮德蒙的制琴地位推向另一高峰,后代子孙弗朗切斯科‧瓜达尼尼 (Francesco Guadagnini, 1863-1948) 、保罗‧瓜达尼尼 (Paolo Guadagnini, 1908-1945) 更将该家族事业延续到1950年代,为杜林制琴历史做了重要的传承及见证。

1800年,杜林仅有瓜达尼尼和法国人的两间工作室:Lete-Pillement以商业因素为考虑而制作法国风格的提琴,1820工作坊关闭之后,杜林则由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以及约瑟夫‧卡洛特-加龙省 (Joseph Calot, 1753-1828) 以及他们的学生皮耶–帕阙利、亚力山达罗‧埃斯比内 (Alessandeo D’espini, 1782-1855) 、朱赛佩‧洛卡 (Giuseppe Roca, 1807-1865) 引领所有的发展。1865年后,制琴历史中断,直到乔弗瑞朵‧贝内代托‧里纳尔迪 (Gioffredo Benedetto Rinaldi, ?-1888) 、安东尼奥‧瓜达尼尼 (Antonio Guadagnini, 1817-1900) 的出现才兴起了近代杜林系统,并延续至二十世纪。

彼得罗‧梅莱加里
(Pietro Melegari, 1842-1874)

里科‧克洛多维奥‧梅莱加里 (Enrico Clodoveo Melegari, 1835-1895)和彼得罗‧梅莱加里 (Pietro Melegari,1842-1874)两兄弟出生帕玛 (Parma) ,1845年至1888年间活耀于杜林 (Turin),他们使用「梅莱加里兄弟)(Fratelli Melegari)的标签。琴身上的手工以相当古典的方式完成,包括了琴头雕刻、音孔以及镶线;红褐色带着黄阴影的漆料是梅莱加里最经常使用的漆料颜色,有时背板的漆色会比面板的漆色还要淡。梅莱加里制作的小提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并且值得让鉴赏家仔细观察。

贝内代托‧乔弗瑞朵‧里纳尔迪
(Benedetto Gioffredo Rinaldi, 1850-1888)

内代托‧乔弗瑞朵‧里纳尔迪 (Gioffredo Benedetto Rinaldi, 1850-1888)1850年时在杜林工作,1888年逝世。传说他是乔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的徒弟,同时也是《皮德蒙乐派的小提琴古典结构》(Classical Construction of Violins in Piedmont)的作者,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传记,书中详细记载了普雷森达的生平与作品;里纳尔迪制作的乐器数量相当稀少,其提琴风格与他的老师非常相像,琴身上涂着灿烂的漆料,翻转时会有一丝丝的闪耀;音色非常灿烂。

另外,里纳尔迪是提欧巴杜‧里纳尔迪 (Teobaldo Rinaldi) 的女婿,因而标签标示为「Gioffredo Benedetto known as Rinaldi」。里纳尔迪有一家制琴公司,是杜林当地相当重要的公司,有许多的大师都曾在此工作。

恩里柯‧马契提
(Enrico Marchetti, 1855-1930)

里柯‧马契提 (Enrico Marchetti, 1855-1930)生于米兰,是现代杜林系统重要制琴家,曾经帮路易吉‧巴玖尼 (Luigi Bajoni)和加埃塔诺‧罗西(Gaetano Rossi) 工作。他以优秀的技术制作大师们的复制琴,特别是加里亚诺(Gagliano)的作品。各部份的细节都经过完善处理,使用良好的木材,以及华丽且具良好效果的黄色琴漆。

他在1893年以前得过许多奖项,1893年至1912年间居住在Courgn,同时也是他的事业高峰,1912年以后到杜林工作,艾多亚多‧维多里奥‧马契提(Edoardo Vittorio Marchetti, 1882-1930)也是制琴师。他教导的两位学生罗曼诺‧玛兰格 (Romano Marengo, 1866-1926)和安瑟摩‧(Anselmo Curletto, 1888-1973)对于现代杜林学派具有重大贡献。

亚历山达罗‧埃斯比内
(Alessandro D'espine, 1782-1855)

历山达罗‧埃斯比内 (Alessandro D'espine, 1782-1855),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Geneva) ,而后举家迁徙至法国贝桑松 (Besançon) ,除了在此地成为一名牙医师之外,并且培养提琴演奏与制作的兴趣。约在1810-12年与双亲搬迁至杜林,因为对于制作提琴的热情仍然不减,遂成为业余的制琴师。

他的提琴质量良好,并且可能影响日后的制琴师乔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亚历山达罗‧埃斯比内于杜林工作初期,并无其他著名的制琴师在此服务,瓜达尼尼在此的工作坊也仅止于维修乐器以及拨弦乐器的制作。

他的提琴样式并不受任何学派或地区风格所影响,漆色质量优良,使用深褐橘色,1829年于杜林的展览曾获得「真正的漆色」”real oil varnish”奖项。

卡洛.布鲁诺
(Carlo Bruno/Carlo Colombo Bruno, 1872-1964)

洛.布鲁诺 (Carlo Bruno, 1872-1964)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 (Sicily) ,可能在年少时期就与双亲搬迁至杜林 (Turin) 生活,目前并无任何文献可判断他是否曾于制琴学校学习,但就作品而言,其制琴手法可能出于自学。

1900年卡洛‧布鲁诺开始制作提琴,并参与许多展览及比赛,1899年于法国马赛 (Marseilles) 参展、来年获得巴黎大学展铜奖,1916及1917年更连续获得全国罗马比赛银牌。其乐器与杜林当地的作品风格相似。作品以吉他与曼陀铃闻名。

汉尼拔‧法尼奥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

尼拔‧法尼奥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出生于意大利的蒙蒂利奥 (Montiglio) ,1894年搬迁至杜林 (Turin) 。当他搬至杜林时,仅只有马伦哥‧里纳尔迪 (Marengo Rinaldi, 1866-1935) 的工作坊营运,在此工作坊工作期间,由马伦哥‧里纳尔迪的协助之下开始制作小提琴,除此之外,乐器收藏者霍勒斯‧罗希耶罗 (Orazio Roggiero, 1872-1938) 将收藏的提琴出借予法尼奥拉,法尼奥拉拥有熟悉重要制琴师们作品的机会,这也使他开始对于琴弓产生兴趣。

1899年,法尼奥拉开始自行营运工作坊。他的提琴仿制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乔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乔凡尼‧札诺利‧瓜达尼尼以及朱塞佩‧洛卡 (Guiseppe Rocca, 1807-1865) 的作品样式,并且拥有自身的风格,漆色为橘黄色及红色,乐器外观优美,音色响亮,以1920年代的作品为最佳。

路易吉‧阿佐拉
(Luigi Azzola, 1883-1973)

易吉‧阿佐拉 (Luigi Azzola, 1883-1973)出生于威尼斯 (Venice) ,1896年与家人搬迁至杜林 (Turin) 。因时常出入汉尼拔‧法尼奥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的工作坊,而成为业余的制琴师。他的作品模仿汉尼拔‧法尼奥拉的制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