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学派 (Milano School)

兰 (Milan) 学派的发展,始于乔凡尼.格兰奇诺 (Giovanni Grancino, 1637-1709) ,独特的制琴风格为往后米兰制琴发展的立下指标。

传说乔凡尼.格兰奇诺是尼可罗.阿玛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学生,但在材料的选用、漆色、漆质及结构设计上,却与阿玛蒂琴大相径庭。也许如此,使得米兰学派制琴独树一格,从1680年代至1820年代,持续风行在北意大利米兰。

1708 年产生重大转变,乔凡尼的儿子乔凡尼‧巴提斯塔‧葛兰奇诺 (Giovanni Battista Grancino, 1673-c. 1730) 在一次争执中,误杀了安东尼奥‧马里安‧拉凡赛 (Antonio Maria Lavazza, 1683-1708) ,虽然儿子未被判处死刑,不过来年老乔凡尼过世后, 乔凡尼‧巴提斯塔财被判财产充公、取消营业执照,其工作室改由学徒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 (Carlo Guiseppe Testore, c. 1665-1716) 接管,乔凡尼‧巴提斯塔只能私下偷偷做琴。

随后泰斯托瑞家族成了米兰重要制琴家族之一。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接管工作室没几年就去世了,工作室落在年幼的儿子卡洛.安东尼奥.泰斯托瑞 (Carlo Antonio Testore, 1693-c. 1765) 、保罗.安东尼奥.泰斯托瑞 (Paulo Antonio Testore, 1700-1767) 身上,直到卡洛.安东尼奥的儿子乔凡尼.泰斯托瑞 (Giovanni Testore, 1724-1765) ,这个家族一直在米兰制琴。

而后,兰朵夫家族 (Landolfi) 延续泰斯托瑞家族技艺,卡洛.费迪南德多.兰朵夫 (Carlo Ferdinando Landolfi , c. 1710-1784) 继承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手艺,其作品风格不同于米兰制琴特色,反倒和皮德蒙学派的乔凡尼‧巴蒂斯塔‧瓜达尼尼 (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11-1786) 有些类似。

兰朵夫的儿子彼得罗.安东尼奥.朵夫 (Pietro Antonio Landolfi, c. 1730-1795) 及学生彼得罗.乔凡尼.梅塔冈萨 (Pietro Giovanni Mantegazza, c. 1730-1803) 正领导另一代表性米兰制琴与收藏家族。梅塔冈萨家族 (Mantegazza) 活跃于1760年到1824年,彼得罗.朱赛佩死后,其制琴工艺则由他的两个儿子弗朗切斯科.梅塔冈萨 (Francesco Mantegazza, 1762-1824) 以及卡洛.梅塔冈萨 (Carlo Mantegazza, 1772-1814) 。

乔柯玛.李弗塔 (Giacomo Rivolta , c. 1770-1844) 结合多项史特拉底瓦里与当时米兰学派梅塔冈萨琴板边带深翻边的风格,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其作品以大体型中提琴、大提琴居多,小提琴的数量反而相当稀少,1820-1840年间为作品成熟期,以中提琴闻名于世。在中提琴发展史上,大师的乐器占有一席地位。也是米兰学派最后一个大师。米兰派的特征在于翻边上较深,背板木头常选用无花纹的木头,他的中提琴、大提琴闻名于世,颜色上普遍以深红及金黄色为主,背板的镶线常以刻标记线方式完成,基本上属于较便宜的乐器,但在音乐史上,米兰中提琴及大提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桑提诺.拉凡赛
(Santino Lavazza, 1689-1726)

提诺.拉凡赛 (Santino Lavazza, 1689-1726) 与哥哥安东尼奥‧马里安‧拉凡赛 (Antonio Maria Lavazza, 1683-1708) 都在米兰做琴,但在1708年,一次意外的争执中,乔凡尼‧巴提斯塔‧葛兰奇诺 (Giovanni Battista Grancino, 1673-c. 1730) 误杀了安东尼奥‧马里安‧拉凡赛 (Antonio Maria Lavazza, 1683-1708) 。

桑提诺是位相当特别的作者,作品与当时米兰学派截然不同,作品非常稀少。

乔柯玛.李弗塔
(Giocomo Rivolta, c. 1770-1844)

柯玛.李弗塔 (Giocomo Rivolta, c. 1770- 1844) 约在1770年出生于诺瓦拉 (Novara) ,1790年搬到米兰 (Milan) ,最早以制作吉他起家,之后在科希奥伯爵的资助下,借予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所使用的工具,包含图纸及模子,有了这些帮助,使他成为当时北意大利最好的作者。

他结合多项史特拉底瓦里与当时米兰学派梅塔冈萨 (Mantegazza) 琴板边带深翻边的风格,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其作品以中提琴、大提琴居多,小提琴的数量反而相当稀少,在中提琴设计的体型上,比传统提琴大上许多。

目前已知最早的琴约制于1818年,1820-1840年间为作品成熟期,以中提琴闻名于世。在中提琴发展史上, 大师的乐器占有一席地位。

契莱斯蒂诺‧法洛托
(Celestino Farotto, 1905-1988)

莱斯蒂诺‧法洛托 (Celestino Farotto, 1905-1988) ,年少时即在叔叔契莱斯替‧法洛托 (Celeste Farotto,1864-1928) 位于米兰 (Milan) 的工作坊中学习制琴技术。曾于1937年参与克里蒙纳 (Cremona) 的展览,并在1927年罗马、1932年帕度亚 (Padua) 、1949、1958以及1960年克里蒙纳,1971年热那亚等地的制琴比赛获奖,1949年更获得第二奖和银牌奖项。

法洛托的早期提琴样式深受叔叔契莱斯替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早期提琴中也可发现契莱斯替‧法洛托的标签踪影,直到叔叔逝世之后,他才拥有个人标签并且逐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其提琴样式源于叔叔契莱斯替‧法洛托、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以及普雷森达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的作品,漆色为红橘色。

弗朗切斯科‧乔凡尼‧利欧瑞波利
(Giovanni Francesco Leoriporri, fc. 1750-c. 1765)

朗切斯科‧乔凡尼‧利欧瑞波利 (Giovanni Francesco Leoriporri, fc. 1750-c. 1765)可能是蒂洛尔人(Tyrolese)。约1750年至1765年间在米兰工作,他的提琴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天分,其提琴外框仿照阿玛蒂(Amati),而背板弧度较方且琴板边带弧度起伏极大,具有南德克洛兹(Klotz)的特色。F孔的修凿略嫌直接,琴头线条稍嫌不够优美。利欧瑞波利习惯使用黄褐色琴漆,其优秀作品则让人联想到乔凡尼‧葛兰奇诺(Giovanni Grancino, 1637-1709) 的作品,但有些作品的漆色则过于混浊,甚至有些背板木纹用彩绘方式装饰,目前留于世上的作品极少。

费迪南多.奥伯提
(Ferdinando Alberti, fc. 1730-c. 1769)

迪南多.奥伯提(Ferdinando Alberti,1730-1769)长期帮泰斯托瑞 (Testore)家族工作,所制作的乐器与米兰学派创始者乔凡尼‧葛兰奇诺(Giovanni Grancino, 1637-1709)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小提琴。奥伯提的提琴大多采用偏黄色琴漆,体型上较小,背板弧度较大,使用较为劣质的木头,颜色呈深咖啡色,但是乐器音色效果极佳。

朱赛佩.特拉斯康尼
(Giuseppe Tarasconi, 1851-1922)

赛佩.特拉斯康尼(Giuseppe Tarasconi, 1851-1922),1851年出生于意大利帕玛(Parma),是加埃塔诺‧罗西(Gaetano Rossi)的学生。特拉斯康尼所制作的乐器带有一般的弧度结构,是来自史特拉底瓦里模型,他使用的漆色偏黄红色调或带有一点褐色,有趣的是,还倾向加入碎裂般的花纹。特拉斯康尼在1890年左右减少乐器制作,转而投入古乐器的买卖交易,他跟米兰著名琴商里德罗‧毕席亚克 (Leandro Bisiach, 1864-1945)有商业往来,儿子Mirco也是制琴家。

路易吉.巴托洛帝
(Luigi Bartolotti, fc. 1810-c. 1830)

易吉.巴托洛帝(Luigi Bartolotti, fc. 1810-c. 1830) ,1810年到1830年间活跃于米兰,他的作品表现出米兰学派一脉相传的优良传统,其工艺相当完美,接近零瑕疵,并且擅用黄色琴漆,掺杂少量但具有效果的橘色调,在部分作品上会标示” Luigi Bartolotti ”加上年份的字样。目前留于世上的作品极少,根据英国 JA Beare 记录,至目前为止仅有奇美文化基金会所拥有这把琴的纪录,这是巴托洛帝唯一一把具有原始标签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