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Bologna學派
/延伸閱讀/
波隆納學派 (Bologna School)
波隆納 (Bologna) 初期不像義大利其他學派具有完整的製琴系統,當時製琴師之間並無師承關係,在技法上也無一定的製琴方式,特色為體型較胖、弧度不規則。1690年之後,喬凡尼.托諾利 (Giovanni Tononi , c. 1640-1713) 發展出較規則、有系統的製琴模式,並帶入威尼斯,反倒和威尼斯 (Venice) 學派關係較為密切。
喬凡尼傳給兒子卡洛.托諾利 (Carlo Tononi, c. 1675-1730) ,再傳給子孫卡洛.安東尼奧.喬凡尼 (Carlo Antonio Giovanni, 1721-1768) 。大約在1730年之後,喬凡尼.托諾尼離開波隆納 (Bologna) ,唐.尼可羅.阿瑪蒂 (Dom Nicolo Amati, fc.1725-c.1750) (本名Marchioni) 、喬凡尼.圭達圖斯 (Giovanni Floreno Guidanti, 1687-c. 1760) 隨之崛起,此時提琴弧度較寬,成品並不很精細 (左右兩邊不太對稱)。
1780年至1850年期間,波隆納系統形成斷層;直到1850年代,拉菲爾‧菲奧里尼 (Raffale Fiorini, 1828-1898) 的出現,他引導波隆納進入現代製琴業,並且將外模法導入波隆納的製琴技術中;到了1920年代,波隆納系統開始發揚光大,其製琴技術不管在外觀或是音色上,在義大利均佔有一席地位,為近代波隆納中最具代表的製琴系統,其後繼者亦在義大利各地開枝散葉,蓬勃發展。
唐‧尼可拉‧阿瑪蒂
(Dom Nicolo Amati, fc.1725-c. 1750)
唐‧尼可拉‧阿瑪蒂 (Dom Nicolo Amati , fc.1725-c. 1750) 是波隆納 (Bologna) 古系統三大高手之一。1662年生於波隆納,1750年死於波隆納。他的真實姓氏為Melchion或Marchioni,事實上,和克里蒙納 (Cremona) 著名的阿瑪蒂 (Amati) 家族並無任何關連,目前並無師承記錄,作品具有相當個性特色。
喬凡尼.圭達圖斯
(Giovanni Floreno Guidanti, 1687-c. 1760)
喬凡尼.圭達圖斯(Giovanni Floreno Guidanti, 1687-c. 1760)是波隆納(Bologna)古系統三大重要製琴師之一。波隆納學派初期不如義大利其他學派具有完整的製琴系統,製琴師之間也沒有明顯師承關係,製琴方法上也沒有規則的技法,其製琴特色通常為:體型較胖、提琴弧度不規則。喬凡尼.圭達圖斯(則是該學派1730年代重要的製琴師,常使用金黃色的漆,選用高品質的木頭,提琴面板及背板的弧度較大。
喬凡尼‧巴蒂斯塔‧加布里耶里
(Giovanni Battista Gabrielli, 1736-1787)
喬凡尼‧巴蒂斯塔‧加布里耶里 (Giovanni Battista Gabrielli, 1736-1787) 出生於佛羅倫斯 (Florence) ,在皮耶‧羅倫佐‧房格利斯特 (Pier Lorenzo Vangelisti, fc1700-1745) 之後,是當地最優秀的製琴家,製作的樂器同時也代表著佛羅倫斯的風格,許多人曾經替他工作,包括:卡爾卡西兄弟 (Carcassi Brother, 1737-1775、 c1745-1786) 、佳斯貝‧皮蒂利尼 (Gaspare Piattellini, fc. 1738-1780) 、巴托羅密歐‧賓比 (Bartolomeo Bimbi, c. 1750-1770) 等等。
加布里耶里製作的提琴,面板弧度總是特別高,類似於前輩房格利斯特 (Pier Lorenzo Vangelisti, fc1700-1745) 以及約克柏.史戴納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作品。其製作技術精良,F孔的雕刻類似史戴納風格,木材及漆料選用謹慎,漆色為清透的黃色。作品音色亦較上述兩位製琴家的作品佳,大提琴的音色尤為傑出。
喬凡尼‧瓦羅蒂
(Giovanni Varotti, fl c. 1775-c. 1825)
喬凡尼‧瓦羅蒂(Giovanni Varotti , fl c. 1775 – c. 1825) 是波隆納(Bologna)古系統三大重要製琴師之一。早期的作品以特定的形式製作,後期的作品品質較高,背板弧度大,漆色呈現紅褐色。喬凡尼‧瓦羅蒂通常會在其作品上署名”Joannes Varotti Fecit”或是”Bononiae Anno 17XX”。
喬凡尼‧托諾利
(Giovanni Tononi, c. 1640-1713)
喬凡尼‧托諾利 (Giovanni Tononi ,c.1640-1713) 1640年出生於波隆納 (Bologna) ,死於1713年。製琴技藝傳承自父親費利斯‧托諾利 (Felice Tononi) ,他以阿瑪蒂 (Amati) 風格作為模範來製琴,且在某些方面預示了威尼斯 (Venice) 風格。他的F孔較長且優美,但琴頭卻被吝嗇的削減掉。其外表華麗,散發橘紅色的光澤,無論在外型或音色,喬凡尼都製作出高品質的提琴。
他的兒子卡洛‧托諾利 (Carlo Tononi, 1675-1730) 繼承他的技藝和工作室之後,1717年隻身前往威尼斯,並影響威尼斯學派的製琴特色,自此成為該派重要代表人物。
羅連佐‧阿爾坎勾利
(Lorenzo Arcangoli , 1825-1850)
羅連佐‧阿爾坎勾利 (Lorenzo Arcangioli, fc.1820-1850) 於阿雷索 (Arezzo) 及佛羅倫斯 (Florence) 製琴,遵從多數人使用的提琴樣式,製作品質不一,漆色通常為橘色,音色較不宏亮。
喬凡尼‧安東尼奧‧馬吉
(Giovanni Antonio Marchi, 1727-1805)
喬凡尼‧安東尼奧‧馬吉(Giovanni Antonio Marchi, 1727-1805)也被紀載為”Joannes”或” Gian Antonio Marchi”,他於1727年生於波隆納,1805年逝世。他曾在1786年寫了一本專著(現存於波隆納),書中描述如何裝配一把小提琴,是一本關於製琴技巧非常珍貴的資料。和同一時代的許多製琴師相似,馬吉的提琴作品延續了波隆納魯特琴製造家Tononi的良好傳統,他設計的琴上半身比較瘦小,音色甜美極具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