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西亞學派 (Brescia School)

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亞 (Brescia) 城,自古以弓弦樂器和管風琴的製造,馳名全歐。十六世紀,第一位可考的中提琴製造者、亦是布雷西亞學派的開山祖師–老札內妥 (Zanetto Micheli da Montichiaro, c. 1489-c. 1561) ,在此城展開了漫長的製琴生涯。

此後百年間,經由其子札內妥 (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 c. 1520-c. 1606) 、同學派製琴師加斯帕洛‧達薩羅 (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1540-1609) 及其學生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1631) 之手,將布雷西亞的提琴工藝推向頂峰,也締造了一段令人謳歌不朽的製琴傳奇。

皮瑞奇諾‧米凱利‧札內妥
(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 c. 1520-c. 1606)

瑞奇諾‧米凱利‧札內妥 (Pellegrino di Zanetto De Micheli, c. 1520-c. 1606) 是義大利布雷西亞 (Brescia) 提琴製造業的先驅者之一。提到他,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父親老札內妥 (Zanetto Micheli da Montichiaro, c. 1489-c. 1560) 。老札內妥是目前可考最早的中提琴製造者,在提琴製造史上居功厥偉。當時的提琴正值濫觴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製琴模板或是其他先進工具,也尚未訂下確立的形制。因此這時期的提琴,可說是製琴師不斷嘗試、獨自摸索並融合了個人巧思之下的產物。而老札內妥的琴,便成為後代布雷西亞製琴家們模仿的對象。

至於他的兒子皮瑞奇諾,由於相關的文獻紀錄寥寥無幾,僅可確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樂器製造者;然而因年代久遠,幸運存留下來的甚少。其中一把大中提琴 (tenor viola) ,目前珍藏在布雷西亞的音樂博物館中,上面貼有「Peregrino f (ilius) . q (uondam) . m (agistro) . Zanetto」的標籤。此外,他也製造維奧琴 (viol) 、魯特琴 (lute) 等當時普遍的樂器,巴黎的音樂博物館即收藏有一把造型奇特、螺旋式琴頭的低音維奧琴 (bass viol) 。

由於年代久遠,許多詳細資料已不可考,然可以確定的是,札內妥父子在提琴發展的環節中,佔有不可輕忽的地位。

加斯帕洛‧達薩羅
(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1540-1609)

斯帕洛‧達薩羅 (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1540-1609) 的故鄉在義大利北部的一個湖濱小鎮薩羅 (Salò) 。他生在工匠世家,父親過世後,便轉往布雷西亞 (Brescia) 發展。對於布雷西亞的製琴工業來說,他扮演的是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因為多年後,他的學生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1631) 即將把當地的提琴製造推向頂峰。

在達薩羅活動的年代,提琴仍屬草創階段,幾乎沒有製琴師會在標籤上註明製造日期,因此後人僅能從提琴的尺寸和製作手法來鑑定製造年份。曾有人認為小提琴是由他發明,然而並沒有直接證據。達薩羅的製琴風格較為粗獷,有些製琴時的鑿痕依然清晰可見;然而他的提琴音色渾厚、均衡,其中又以中提琴最具代表性。雖然沒有文獻證明他和札內妥 (Zanetto) 家族之間是否有師承關係,然可以確定的是,他所製造的提琴承襲了札內妥的風格,後來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提琴音域的發展上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布雷西亞自古以來便是樂器製造的重鎮,除了弓弦樂器,更是管風琴製造的大本營,著名的管風琴製造者安特納提 (Antegnati) 家族便長居於布雷西亞。在達薩羅的時代,管風琴音域遠比提琴樂器寬廣許多,一般推測達薩羅在提琴音域的發展,是受到管風琴的影響。

達薩羅所製造的提琴深具特色,而此時的布雷西亞 (Brescia) 與克里蒙納 (Cremona) 的成就,可說是旗鼓相當。

喬凡尼‧保羅‧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

凡尼‧保羅‧馬吉尼 (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 1630) 是布雷西亞 (Brescia) 學派首屈一指的製琴家,他是達薩羅 (Gasparo Bertolotti da Salò, 1540-1609) 的學生,也是將布雷西亞 (Brescia) 製琴工藝推向頂峰之人。他的製琴手藝精湛,尤以小提琴最為出色。他製琴的形制與風格,分別影響了日後兩位製琴巨擘: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 c. 1644-1737) 和朱塞佩.瓜奈里.耶穌 (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然而,他的英年早逝,卻也使得布雷西亞燦爛的製琴工業走入歷史。

1580年,馬吉尼出生於布雷西亞附近的一座小城,相當年幼的時候他就移居布雷西亞,而且終其一生都在當地活動。馬吉尼從小就拜達薩羅為師,經過多年的學習,終於自立門戶,在老師家附近另闢一座工作坊,開始了他的製琴生涯。

1615年,他與一名叫安娜的女子結婚,婚後共育有10名子女,然而,只有5位順利存活下來。1630年,無情的瘟疫開始在義大利北部蔓延,瘟疫與饑荒同時摧殘著布雷西亞;由於死亡人數過多,布雷西亞政府一度停止了死亡登記的辦理,這也是我們無法得知馬吉尼確切死亡日期的原因。我們只知道,馬吉尼終究沒有挺過這場浩劫。這位偉大製琴師的早逝,使得從札內妥 (Zanetto) 、達薩羅一脈相承的製琴學派嘎然而止,也使得布雷西亞 (Brescia) 黯然退出提琴發展的舞台。

馬吉尼沿襲了布雷西亞一貫的粗獷風格,外觀上,偏好較為簡潔平實的琴身;音色上追求較為厚實、寬廣、巨大的聲響,雖然音色較暗,但擁有豐富的共鳴。在琴漆的使用上,他褐紅色及金橘色的琴漆頗負盛名。在提琴形制的發展上,馬吉尼更是居功厥偉,他發展出兩種形制的小提琴,並嘗試將中提琴現代化,做出體型較小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更重要的是,馬吉尼嘗試把提琴家族的音色同質化,這也是當時製琴家鮮少注意到的。

馬吉尼為了提琴奉獻了他一生的歲月,成果當然是豐碩的,根據科西奧 (Cozio) 名琴資料庫,目前尚有89把馬吉尼提琴被世界各地的蒐藏家當成稀世珍寶、小心翼翼地典藏著。雖然,布雷西亞學派看似在馬吉尼手上終結了,但就某種程度來說,他也使得布雷西亞的製琴傳奇,終結在接臻完美的境界。

喬凡尼‧巴蒂斯塔‧羅傑利
(Giovanni Battista Rogeri, 1642-c. 1710)

凡尼‧巴蒂斯塔‧羅傑利 (Giovanni Battista Rogeri, 1642-c. 1710) 出生於波隆納 (Bologna) ,曾在克里蒙納 (Cremona) 學習製琴,拜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為師,早期製作的樂器深受阿瑪蒂家族風格的影響。

1632年黑死病流行後,布雷西亞 (Brescia) 一直沒有出現優秀的製琴家,直到1663年,羅傑利來到布雷西亞,開設提琴工作室,所製作的琴非但巧妙地融合了阿瑪蒂與布雷西亞風格,還使得自1630年以來中斷的布雷西亞製琴工業,邁向另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他擁有傑出的製琴技術,在本質上顯露許多阿瑪蒂的影響,不過有些也採用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的風格。外觀勻稱工整,背板、側板與琴頭的木材都採用當地最上選的楓木;採用阿瑪蒂晚期風格中的雄偉樣式 (grand pattern) ,F孔的設計亦為阿瑪蒂風格,其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作品尤其令人讚賞。他的提琴外緣和弧度是特別的,在上側板有誇張的邊角,尖端特別的長與尖銳。選用上等木材,琴頭雕工細膩,面板弧度較不明顯,背板為兩片板形式。有的作品沒有加鑲邊。樂器漆色為美麗的淡紅色或淡棕色,音色甜美,其標籤常為紅色。1685年到1690年逐漸發展大體型的琴,將該家族事業推向另一高峰。到了1690年,其聲名遠播,製琴技藝早已超越當代的製琴家。其中一把大提琴曾讓十九世紀知名大提琴家皮亞蒂 (Alfredo Piatti, 1822-1901) 當為獨奏用樂器。

彼得羅‧紀寇摩‧羅傑利
(Pietro Giacomo Rogeri, 1665-1724)

凡尼‧巴蒂斯塔‧羅傑利 (Giovanni Battista Rogeri, 1642-1710) 的兒子,並於1705年繼承父親的工作室,1724年之後製琴數量趨少,製琴風格與特徵承繼自父親,但在工藝方面略顯粗曠。雖然 1630年,布雷西亞 (Bresica) 經歷了一場重大浩劫—瘟疫黑死病,但基本上1530年至1724年間仍屬於弦樂器製造黃金時期,不過反倒是 1724年之後,此城鎮便鮮少出現製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