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德蒙學派 (Piedment School)

義大利皮德蒙 (Piedment) 行政區,雖然在政治歸屬上數度易主,但杜林 (Turin) 始終為最繁華的城市中心。1650-1754年間,杜林地區進入製琴精華時期,由恩里柯.科提那 (Enrico Catenar, c. 1620-1701) 領導,陸續幾位大師吉奧弗亥多.卡帕 (Gioffredo Cappa, c. 1653-1717) 、法布里奇奧.森達 (Fabrizio Senta, c. 1630- c. 1700) 、史賓瑞托.索爾薩那 (Spirito Sorsana, c. 1714-c. 1740) 、喬凡尼.弗朗切斯科.契隆尼亞 (Giovanni Francesco Celoniati, 1676-c. 1754) ,以師徒傳承的方式,構築出皮德蒙製琴特色。其製琴特徵包含提琴單片背板製作,而琴頭螺旋部分的工法和其他製琴家相異,皮德蒙學派使用特殊刻刀,沿著琴眼的圓弧輪廓刻鑿而成,並非筆直地朝下鑿刻。琴頸外形和F孔形狀相似,左右相互對稱,琴頸轉入琴頭銜接處較為纖細,此為德國學派的特色 (其他義大利學派則成對稱輪廓) 。

日後除了少數幾位作者,如Nicola Giorgi外,重要製琴家並不常見,使得皮德蒙提琴系統面臨斷層危機;直到柯西奧伯爵出現,接濟貧困的喬凡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並將他永久留在杜林後,才再次將皮德蒙的製琴地位推向另一高峰,後代子孫弗朗切斯科‧瓜達尼尼 (Francesco Guadagnini, 1863-1948) 、保羅‧瓜達尼尼 (Paolo Guadagnini, 1908-1945) 更將該家族事業延續到1950年代,為杜林製琴歷史做了重要的傳承及見證。

1800年,杜林僅有瓜達尼尼和法國人的兩間工作室:Lete-Pillement以商業因素為考量而製作法國風格的提琴,1820工作坊關閉之後,杜林則由普雷森達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以及約瑟夫‧卡洛特 (Joseph Calot, 1753-1828) 以及他們的學生皮耶–帕闕利、亞力山達羅‧埃斯比內 (Alessandeo D’espini, 1782-1855) 、朱賽佩‧洛卡 (Giuseppe Roca, 1807-1865) 引領所有的發展。1865年後,製琴歷史中斷,直到喬弗瑞朵‧貝內代托‧里納爾迪 (Gioffredo Benedetto Rinaldi, ?-1888) 、安東尼奧‧瓜達尼尼 (Antonio Guadagnini, 1817-1900) 的出現才興起了近代杜林系統,並延續至二十世紀。

彼得羅‧梅萊加里
(Pietro Melegari, 1842-1874)

里科‧克洛多維奧‧梅萊加里 (Enrico Clodoveo Melegari, 1835-1895)和彼得羅‧梅萊加里 (Pietro Melegari,1842-1874)兩兄弟出生帕瑪 (Parma) ,1845年至1888年間活耀於杜林 (Turin),他們使用「梅萊加里兄弟)(Fratelli Melegari)的標籤。琴身上的手工以相當古典的方式完成,包括了琴頭雕刻、音孔以及鑲線;紅褐色帶著黃陰影的漆料是梅萊加里最經常使用的漆料顏色,有時背板的漆色會比面板的漆色還要淡。梅萊加里製作的小提琴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並且值得讓鑑賞家仔細觀察。

貝內代托‧喬弗瑞朵‧里納爾迪
(Benedetto Gioffredo Rinaldi, 1850-1888)

內代托‧喬弗瑞朵‧里納爾迪 (Gioffredo Benedetto Rinaldi, 1850-1888)1850年時在杜林工作,1888年逝世。傳說他是喬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達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的徒弟,同時也是《皮德蒙樂派的小提琴古典結構》(Classical Construction of Violins in Piedmont)的作者,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傳記,書中詳細記載了普雷森達的生平與作品;里納爾迪製作的樂器數量相當稀少,其提琴風格與他的老師非常相像,琴身上塗著燦爛的漆料,翻轉時會有一絲絲的閃耀;音色非常燦爛。

另外,里納爾迪是提歐巴杜‧里納爾迪 (Teobaldo Rinaldi) 的女婿,因而標籤標示為「Gioffredo Benedetto known as Rinaldi」。里納爾迪有一家製琴公司,是杜林當地相當重要的公司,有許多的大師都曾在此工作。

恩里柯‧馬契提
(Enrico Marchetti, 1855-1930)

里柯‧馬契提 (Enrico Marchetti, 1855-1930)生於米蘭,是現代杜林系統重要製琴家,曾經幫路易吉‧巴玖尼 (Luigi Bajoni)和加埃塔諾‧羅西(Gaetano Rossi) 工作。他以優秀的技術製作大師們的複製琴,特別是加里亞諾(Gagliano)的作品。各部份的細節都經過完善處理,使用良好的木材,以及華麗且具良好效果的黃色琴漆。

他在1893年以前得過許多獎項,1893年至1912年間居住在Courgn,同時也是他的事業高峰,1912年以後到杜林工作,艾多亞多‧維多里奧‧馬契提(Edoardo Vittorio Marchetti, 1882-1930)也是制琴師。他教導的兩位學生羅曼諾‧瑪蘭格 (Romano Marengo, 1866-1926)和安瑟摩‧(Anselmo Curletto, 1888-1973)對於現代杜林學派具有重大貢獻。

亞歷山達羅‧埃斯比內
(Alessandro D'espine, 1782-1855)

歷山達羅‧埃斯比內 (Alessandro D'espine, 1782-1855),出生於瑞士日內瓦 (Geneva) ,而後舉家遷徙至法國貝桑松 (Besançon) ,除了在此地成為一名牙醫師之外,並且培養提琴演奏與製作的興趣。約在1810-12年與雙親搬遷至杜林,因為對於製作提琴的熱情仍然不減,遂成為業餘的製琴師。

他的提琴品質良好,並且可能影響日後的製琴師喬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達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亞歷山達羅‧埃斯比內於杜林工作初期,並無其他著名的製琴師在此服務,瓜達尼尼在此的工作坊也僅止於維修樂器以及撥弦樂器的製作。

他的提琴樣式並不受任何學派或地區風格所影響,漆色品質優良,使用深褐橘色,1829年於杜林的展覽曾獲得「真正的漆色」”real oil varnish”獎項。

卡洛.布魯諾
(Carlo Bruno/Carlo Colombo Bruno, 1872-1964)

洛.布魯諾 (Carlo Bruno, 1872-1964)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 (Sicily) ,可能在年少時期就與雙親搬遷至杜林 (Turin) 生活,目前並無任何文獻可判斷他是否曾於製琴學校學習,但就作品而言,其製琴手法可能出於自學。

1900年卡洛‧布魯諾開始製作提琴,並參與許多展覽及比賽,1899年於法國馬賽 (Marseilles) 參展、隔年獲得巴黎大學展銅獎,1916及1917年更連續獲得全國羅馬比賽銀牌。其樂器與杜林當地的作品風格相似。作品以吉他與曼陀鈴聞名。

漢尼拔‧法尼奧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

尼拔‧法尼奧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出生於義大利的蒙蒂利奧 (Montiglio) ,1894年搬遷至杜林 (Turin) 。當他搬至杜林時,僅只有馬倫哥‧里納爾迪 (Marengo Rinaldi, 1866-1935) 的工作坊營運,在此工作坊工作期間,由馬倫哥‧里納爾迪的協助之下開始製作小提琴,除此之外,樂器收藏者霍勒斯‧羅希耶羅 (Orazio Roggiero, 1872-1938) 將收藏的提琴出借予法尼奧拉,法尼奧拉擁有熟悉重要製琴師們作品的機會,這也使他開始對於琴弓產生興趣。

1899年,法尼奧拉開始自行營運工作坊。他的提琴仿製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喬凡尼‧弗朗切斯科‧普雷森達 (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 1777-1854) 、喬凡尼‧札諾利‧瓜達尼尼以及朱塞佩‧洛卡 (Guiseppe Rocca, 1807-1865) 的作品樣式,並且擁有自身的風格,漆色為橘黃色及紅色,樂器外觀優美,音色響亮,以1920年代的作品為最佳。

路易吉‧阿佐拉
(Luigi Azzola, 1883-1973)

易吉‧阿佐拉 (Luigi Azzola, 1883-1973)出生於威尼斯 (Venice) ,1896年與家人搬遷至杜林 (Turin) 。因時常出入漢尼拔‧法尼奧拉 (Annibale Fagnola, 1865-1939)的工作坊,而成為業餘的製琴師。他的作品模仿漢尼拔‧法尼奧拉的製琴風格。